高一(10)班的政治课代表陶亮已经快要让我愤怒了,收作业不及时,发试卷要我催,考试成绩倒数不说,上课还和同桌讲话。这课代表哪是我的小帮手,简直是给我帮倒忙。他有这么一些恶劣的表现,我自然对他没有好脸色了,好几次我都对他厉声呵斥,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我暗自决定,如果这学期期中考试之前他不把态度端正过来,下学期我就换掉他这个课代表。
一天,我安排了一次默写课,默写内容当堂批改。批改结果一出来,班上有5个学生几乎8个题目全错,而其中一个就是陶亮,我的火“噌”一下就冒了上来,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就批评他:“我们班的课代表居然也需要重背(对于默写错误率在80%以上的学生,我要求他们到办公室亲自给我背诵),8个题目全错!(班上的其他学生已经在笑了)你这个课代表是怎么当的?陶亮,你课前为什么不背?”他站在那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居然还跟着旁边的同学一起偷笑。我已经怒火中烧了,继续说道:“你到底怎么回事?还能笑出来,觉得很光荣是吗?你还要不要脸了?”听了我的话,他的脸色开始晴转多云。“为什么不背?”我判断他会说“忘记了”或者“作业多没来得及”之类的借口,结果他憋了半天说了一句:“不知道!”而且,说话的口气在我当时听来是那么的理直气壮,甚至还带有挑衅的意味,这就惹得我更火了。我怒气冲冲地呵斥道:“这么简单的几个题目你都背不好,你一天到晚在干什么?你脑袋里进水了吗,还是装的糨糊?”我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说重了,可是在当时愤怒的情绪下,我控制不住自己,恨不得用最难听的话来骂醒他。在我的冷嘲热讽下,班里的其他学生都在笑,但是陶亮并没有意识到老师的批评是恨铁不成钢,是希望他能有好的表现,他斜了我一眼,把头扭到一边,抖着双腿,嘴巴里还嘟嚷着什么,完全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当时真想把他拎出教室,但我还是强忍着怒火上完那节课,至于陶亮,我一直让他站到下课。
问题出现了总是要解决的,不可能一直听之任之。下班骑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是春天了,可是天还是那么冷,风吹得我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突然我想到了一则寓言故事:寒风和太阳比试看谁能先把行人的大衣脱下来。寒风拼尽全力呼呼地刮,行人却用力裹紧大衣;太阳出场了,它放射着柔和的光芒,行人感到暖洋洋的,一会儿就把大衣脱下来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柔和比严厉更为人所接受。我突然想到,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吧:声色俱厉的批评只会拉大学生和教师心灵的距离,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和风细雨才能融化心灵的坚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决定和陶亮好好谈一谈。
我把陶亮叫到我办公室,他很快就完成了几个题目的抽背,可见他并不真的是那种“笨”学生。我让他在凳子上坐下来,先表扬了他:“陶亮,你其实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你看你背诵一会儿就背好了,说明你能做得很好。”他的情绪开始放松,我又进行了自我批评:“上次老师在班上严厉地批评了你,让你觉得很没面子,我先向你道歉。”他一下子不知所措了,可能是没想到我会向他道歉。“老师当时气糊涂了,言辞上有不妥当的地方,老师下次注意,但是也希望你能明白老师之所以会这么生气,是因为老师不希望你把自己给耽误了。”他已经完全“缴械”了:“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下次一定不让你失望。”我又继续对他进行教育:“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有责任心的人才可能有所作为,老师选你做课代表是对你的信任,认为你有能力把这个职务做好。可是你前段时间的表现老师并不满意,课代表的作用是协助老师工作,帮助同学们把政治课学好,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这门课的佼佼者,那又如何让其他同学信服呢?”通过这次谈话,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能看出来他也下定决心端正自己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一次默写课中,陶亮9个题目全部正确。我抓住这个时机在班上大大表扬了他,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他微笑着反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在以后课代表的各项工作中,他表现得比以前积极很多,经常在我要求之前就已经把事情做好了。看到他的变化,我很欣慰。
教育学生的方法有很多,选择恰当的方法能事半功倍。爱学生没有错,恨铁不成钢也没有错,但是爱学生需要方法与智慧。十六七岁的孩子正是独立意识的形成期,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你越是责骂,他就越是不听话,越要和你对着干,甚至看到老师生气还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们的爱需要“柔”,需要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需要用心去参透爱的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做过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尊严,就如同露珠,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加倍呵护。而为师者就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始终以饱满的爱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我坚信,只要心与心沟通、心与心碰撞,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前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