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2011-12-29 00:00:00张金玲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1期


  一、美学教育的重要性
  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说过:“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的途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美学教育的渗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而且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能帮助学生提高内心世界的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引导其人格健康和谐的发展。美学教育还可以通过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激励人们去付诸行动。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
  二、正确把握历史教学中的美学特征
  1.丰富性。历史内容包罗万象,历史长河曲折而漫长,历史老人留给我们无尽的文化宝库和精神财富。尽管许多历史事件已无法完整再现,但这些历史之谜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所以,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学中蕴涵着大量的美学因素。
  2.层次性。美学因素可分为感性美和理性美。感性美较为直观生动,通过一定鉴赏能力就能感觉出来;而理性美则较抽象含蓄,须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审美观念才能体验出来。
  3.渗透性。历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就是教师通过对美学因素的展示,引导学生欣赏和鉴别,获得感受和体验,最终形成思想感情的升华,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教育性。
  三、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开展美学教育
  历史教学中,既要深入发掘美学因素,又要充分发挥美学因素的教育功能。历史教学中美学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文学魅力美、艺术情趣美、爱国精神美、顽强意志美。
  1.文学魅力美。中国古代文学灿烂辉煌、魅力四射,可谓各领风骚数百年、汉唐华章千秋颂、宋元词曲万人吟、明清小说亿人传。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历史教学中穿插一些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一定能引发学生产生共鸣。如: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短短56个字就概述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豪情壮志,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短短56个字,就将史诗般的长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他们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学艺术的享受,还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这样,让学生在历史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在文学中体会历史的发展,一举两得。
  2.艺术情趣美。名扬海外的青铜铸造,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书画,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布局讲究、风格迥异的典型建筑,质地细腻、线条流畅的瓷器等,无不体现出古人的精湛技艺。这些艺术瑰宝,虽经历史尘封,但经久不衰,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意蕴丰厚的文化积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资料或多媒体对这些艺术珍品进行介绍鉴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
  3.爱国精神美。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准则。历史教材中有众多优秀的人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光辉历程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进行着爱国主义教育。这对培养学生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教育意义重大。
  4.顽强意志美。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因此,我们要利用历史教材中具有顽强意志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如:为人类谋幸福呕心沥血,虽长期流亡、生活困苦,却矢志不渝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为推翻帝制、实现民主共和,致力于革命40年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出身贫困潦倒,却宁折不弯,奋发自强的一代雄狮拿破仑……他们坚毅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熏陶,而且还能让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顽强意志和信念。这种教育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总之,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升华学生的思想观念,磨练学生的顽强意志,使之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深刻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