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2011-12-29 00:00:00于军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1期


  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下面笔者谈谈目前历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问题
  历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性”。这就要求教师明确新课程中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教应该努力服务于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就突出了学生“学”这个中心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以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课前备课中,仍然按老教材的备法,把鸦片战争的背景、目的、经过、结果、影响等一一备下来,上课时逐一讲解。这样的教学,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实际上,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相关内容,在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还这样上课的话,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且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我在备这一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对这场战争基本史实比较了解的情况,就没有对这些基本史实做过多讲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我在备课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如:①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爆发鸦片战争。”这句话对吗?②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③林则徐禁烟主观上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他能否算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英雄?④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哪些变化?上课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结合初中所学知识积极思考,而且还让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和自主探究,这样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连平时最懒惰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讨论和自主探究,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材本位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有些教师备课还是拘泥于教材,只要教材中出现的就细讲、深讲,而且要求学生全部掌握,这样就造成教学课时吃紧、学生学起来吃力的局面。教师在知识点的处理上,过分强调历史事件的背景、目的、过程、结果、影响等要素,有时甚至还按老教材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要素进行详细补充,这样被教材所束缚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对各个知识点处理的不同层次:了解、知道、列举、认识等。
  以历史必修J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为例。教材用了一定量的篇幅介绍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等主要史实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迅速发展。其实,这一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稍加点拨即可。但是,有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大讲特讲这些基本史实,从详细介绍洪秀全生平事迹到拜上帝教的创立,再到对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等事件的详细描述,这种面面俱到的教法严重偏离了新课标的要求,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任务不能当堂完成。正确处理这一部分教材的方法是:太平天国全盛时期之前的一些主要史实略讲,重点讲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及《天朝田亩制度》。要把握住这个重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领会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真正领会新课标对这一课的具体要求,绝不能照本宣科、不分重点。
  三、三维目标问题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为例。有些教师只是很机械地讲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曲折发展过程的原因和表现等相关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其实,这一课在培养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就拿这一课的引言部分来说,教师可以以“火花”图和文字内容为素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并提出问题:①仔细观察这两枚“火花”图案,你从中能够获取哪些历史信息?②阅读引言内容,思考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顽强成长的原因。通过分析,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体现了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变革教法、更新理念,善于发现、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去教育、启迪学生,捕捉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很好地解决教师角色、教材本位、教学三维目标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真正体现出历史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