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很好的教材。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情感培养上,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并意识到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关心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欣赏自然美,理解人类不同生活状况。”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加之课时安排非常有限,初中地理教学往往注重认知教育、忽视情感教育,注重知识教育、忽视能力教育,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开展认知与情感相结合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商,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认知与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认知,主要指人们认识事物的整个心理历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一系列具体过程。而情感则是指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认知与情感,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会影响情绪和情感,而情绪和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的认知效率。教育过程中认知的发展始终无法离开情感的调动和投入,没有情感的配合,任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起得作用都非常有限,最终的教育结果就是苍白的。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激发学生真情实感,使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积极配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有激情,才能使课堂真正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使学生认知与情感发生积极影响、积极配合的工作,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关于如何理性对待初中地理学习中的认知与情感关系的探讨
1.适时运用鼓励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他们的认知积极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要对学生有期待、有期望,或者对他们稍加关注,学生在感情以及学习的情绪上就会觉得受到重视,其自尊心与自信心都会随之增强,进而受到鼓舞,也就能对教师产生好感。因此,恰当地运用这些期待或者期望,可以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动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学生掌握最为扎实的知识内容,一般都是教师曾经对学生表扬过或者肯定过的地方。甚至有些学生的一些兴趣倾向都是由于取得了某些进步或成功受到教师表扬并获得愉快的体验而形成的。例如在学习“河流”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对家乡的河流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写一篇调查小报告。返校后笔者发现写的学生不多,但是有一名平时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差生”竟然写了,而且写得很认真,笔者在全班面前表扬他。那名同学很感动,以后在地理课上学习也更认真了,最后参加市会考取得了A级好成绩。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增加对学生情感的投入,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学会运用恰当的鼓励方法关心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感觉到这种关心和鼓励,使他们对老师乃至对地理学科产生亲切感。
2.开展兴趣教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认知的主动性。
一般来讲,兴趣教学主要体现在形趣、例趣、喻趣等方面,在寓教于乐、学趣并重的氛围下,让地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进而挖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兴趣教学方式下的授课效果显著好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效果。以故事或者寓言等作引言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球自转”内容的学习中,分析每天早晚温差的不同时,教师可以在开头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以《两小儿辩日》为开局并设置疑问;讲“天气与气候”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开篇引入点来說明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以一些故事或者典故为引言,这样学生就会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情感上认可了这些知识,进而产生内在认知的欲望。
3.尊重差异开展教学,增强认知效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很显然,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会明显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自身来讲,所学知识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学习起来太容易与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都不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也不利于认知与情感的有效结合。每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由于理解水平、兴趣倾向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学生之间的成绩会差异很大。所以教学中要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潜力和兴趣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个群体并区别对待。比如学习“我国地势”内容时,对于能力特差的学生,要求他们知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特点等基本知识即可;对于能力稍高的学生教师还要让他们知道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让他们记住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对于能力更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分析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以及交通的影响。因此通过分层学习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得,也更乐于学。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认知能力,积极推动认知与情感相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指2-4人组成的小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小组成员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开展合作教学模式,可以系统利用地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自然资源”内容时,笔者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两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分别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5个方面来探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发言。小组合作最大的特点是能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动性与学习效率。由于组间有科学的分工,而且存在一定的竞争机制,所以很容易培养出学生的团结意识与集体凝聚力。这种认知与情感教育的结合会比教师单独授课效果要好得多。
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独割裂开认知与情感教育,而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终促进初中地理的高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