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益

2011-12-29 00:00:00毛文兰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年11期


  上世纪末,许多学校为了深入扎实地实施素质教育,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提出并构建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海安县城南中学政治教研组从2006年起学习、借鉴江苏省启东中学、东庐中学,山东省平邑一中等学校的教改经验,再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改探索。教改探索实施5年多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和落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和科学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但是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知行不一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改以往思品课教学中忽视或无视学生的经历、感受、情绪与体验,“灌多悟少,理多情少,知多行少”的现象,注重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情感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学案中素材的选择也注意了教育性,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尴尬。如,在学案(或试卷)设定的情境中学生知道要乐于助人,道德认知水平很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别人请教问题,有些同学爱理不理;同学东西掉地上,有的同学当没看见等。这些知行不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品行形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育专家鲁洁、王逢贤在《德育新论》中指出:“思想品德形成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在教育与自我教育过程中实现的。”“活动与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有目的地形成思想品德过程的基础。”所以,要促使情意目标的实现,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除了需要发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上的引领作用外,还需要多组织活动、社会实践,在积极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道德实践活动中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课堂难以管理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生生、师生合作时间约占三分之二。学生在独立活动时间一般是预习、思考探究问题及做当堂检测题,课堂纪律一般都比较好,但是在生生合作阶段我们就发现课堂有点乱哄哄的:一部分学生在认真讨论,个别几个调皮的学生乘机说说话、做做小动作,还有一部分基础差点的学生无动于衷、啥也不干。这些情况如果不处理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益。如何既能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又不使得课堂乱哄哄?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加强课堂管理。具体来说:(1)合作小组的人数最好在2~4人为宜。(2)组内学生的构成要优差搭配,要既有学习优秀的,也有基础差点的;既有比较自律的,也有意志薄弱的,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与管理。(3)进一步优化学案,突出学习内容特别是练习题的梯度性,让基础差点的学生也能尝到学习的甜头、成功的喜悦,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师的学识素养跟不上、负担加重
  思品课采用“学案导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由于教师知识面不宽,对最新科技成果了解甚少,所以在开发问题的应用性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多向度、生成性的思维创见层出不穷,对教师的课堂经验、人格素养、教学机智也提出了挑战与考验;有的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思维亮点或者质疑发问时,缺乏“化平庸为神奇”的点拨能力,显得知识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以提高适应力。
  另外,学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托,不同基础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编写不同层次的内容,教师的备课量成倍增加;学案的预习和拓展延伸部分的练习题需要及时批改以便得到有效的反馈,这些都使得教师的负担大大增加。解决这一问题要依赖于教师团体之间的合作,还需要动员学生的力量,以“学”帮“学”。
  四、存在重学案、轻教材的错误倾向
  学案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拐杖”,是集教案、课堂笔记、课堂作业和课后复习等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编写的学案,基本上就是教材知识的复制和堆积,把学案当成教科书。甚至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时丢掉课本,只要学案,这完全是舍本求末!
  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学者曾天山在《论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中指出:“教材是人们按照教育教学目标,遵循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而组织的教学资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主要工具;是教学目标的最直接体现者;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课程的物化形态;教材也是学生系统高效有序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形成社会道德、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亦为学生自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教材对教学环境具有引导作用,它是调控教学环境的有力手段;教材成为选择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学案是根据课标和教材编制的,教材与学案之间有个主次关系,不能拿学案来代替教材。正确的做法是:在实践中需要借助学案优化教材,分解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实现课程目标上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