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该怎样“讲”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效益呢?笔者结合“六模块”高效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这种模式分为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运用等环节。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该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在同客体(客观知识)对话、同自己对话、同伙伴对话的过程,也是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学习者形成的实践过程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
一、课前教师要对自己“讲”艺术
课前的备课不只是写出书面的教案,准备好学生的学案,还要试“讲”,至少要把教学进程在心里演示一次,减少口头语和庸俗的语言,淘汰冗长的环节,争取精讲。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要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形成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过渡性语言。
二、课堂氛围营造需要“讲”艺术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把课堂设计成活动的、合作的学习场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上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环节中引导学生“讲”艺术
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转变为“伴奏者”、“主持人”的角色,除了进行必要的学法归纳外,应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可用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的评价语不是诸如“很好”、“你很棒”、“非常聪明”等毫无针对性的简单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提供的答案,更要关注其思维过程,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注意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92LH14UnCMk2Dgj55Y6xMmViwkBcQVHp5P8Wuwa9LA=科学态度。
四、互动探究、精讲点拨更需“讲”艺术
在课堂这块固有的阵地上,我们的讲不是也不能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通过讲,让学生融入新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深化,思维变得更加科学。教师要慎重地选择讲的时机和切入点,讲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
(一)要精讲
我们反对“满堂灌”,反对的是事无巨细地“灌”。在学习《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时,针对学生对美国历史了解不多的情况,笔者认为内战的背景要给学生讲。只有讲了,学生才能理解内战结束时北方军队为什么没有赶尽杀绝;才能理解北方之所以获胜的原因包括内战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奴隶对自由的要求、国家对统一的要求、资本家对劳动力的要求;才能理解北方为什么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二)要讲关键处
这里的关键处不仅指的是重点、难点及社会热点,还包括学生思想认识的误区与盲区。受年龄、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初中学生看问题会片面甚至偏执。如讲到“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时,学生对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反应强烈,表达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甚至很多学生出现了偏激的想法,嚷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要发动一次“东京大屠杀”等。在学习“鉴真东渡”内容时,一部分学生认为鉴真把中国的先进文化传到日本的行为是“卖国”。这个时候教师就应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引向正轨,让他们更加理性地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例如:让学生明白鉴真东渡的历史背景,区分这一事件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当前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如对待侵略战争的认识问题。中日两国关系沿着健康方向发展的途径:日本必须正视侵略战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消灭战争,珍惜和平,共同发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走和平发展之路。由此,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理性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要讲出新意
过去的历史教学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教师的照本宣科不无关系。我们不反对讲教参和标准答案,但我们更提倡让学生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了解更多的新信息和新的学术观点。比如:在学习商朝的青铜艺术时要给学生讲“司母戊鼎”,还要告诉学生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后母戊鼎”,强调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我们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但此鼎反映了古代先人的勤劳和智慧是不变的。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才能切实帮助学生重新建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才能真正“讲”出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