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温总理的话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经过十多年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地解决目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历史教师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做法
1.教师要注意备好课,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课前要科学、精密地设计教学问题,用有效的问题去启发学生。
例如: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课内容时,可以科学地设计几个紧密相连的问题:“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何会发生频繁的战争?”“到战国时期,诸侯王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们都采取了哪些举措?”“这些举措使哪国成为战国时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该国强大起来后,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它的统治有何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从中我们应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通过这一系列紧密联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目的。
2.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支配课堂时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提出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学习与思考时间,才能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保证。例如在让学生讨论“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特点与作用”时,因为探讨这个问题过程较长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给学生的时间较短,学生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地思考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疲于应付“差事”,而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主体作用。
3.学生自学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不懂的知识要给予适当的指点,充分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探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或“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区别”时,由于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弄清楚这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必须进行指导和解析。讲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时应指出: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讲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区别时可以提示学生从国家元首名称、产生方式、任期、有无实权,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国家权力中心,行政权归属,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以及立法权归属等角度去分析,这样既节省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在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时,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例如:在让学生分析“法国的共和制与美国的共和制的区别”时,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解决,因为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中所叙述的相关知识点,而且还要求学生查找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学会等待,让学生独自解决问题,否则会使学生失去掌握课外知识的机会,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目的。
二、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做法
1.教师要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时,可以创设情境:“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后,开始想办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他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又是如何实施的呢?下面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表演历史短剧。四位同学分别扮演秦始皇、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扮演秦始皇的同学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以突出秦始皇的霸气。”创设这样的情境,再加上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人物,必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
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可以把教学环节设计为:课堂导人一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标提出自学问题)一课堂合作探究(情景激疑、知识归纳、典例剖析)一概括整合(以学生概括总结为主,教师进行补充)。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操作实践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
中学生一般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同时又有较强的自尊心。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担心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出现差错,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取笑。此时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我们不能陷入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误区,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这样做既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违背了温家宝总理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国家的教育方针。
总而言之,要想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历史教师就应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潮,真正地贯彻中学历史新课改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