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营救

2011-12-29 00:00:00刘鹏志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校园自杀;心理危机干预;高中生
  校园自杀事件令人关注。其成因异常复杂,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感情问题,还是精神抑郁,都可能是引发自杀行为的最直接原因。近年来,各地校园自杀事件频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严峻的挑战。笔者2010年6月对一名采取自杀行动的学生成功地进行了现场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事人背景:毛毛(化名),女,温州市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2008年考入该校,后因温州医学院附属一院诊断为重度抑郁,休学一年。2009年9月进入该校读高一。复学后情绪时好时坏,与同学关系不佳,自述时常感到同学们在排挤她。2010年6月3日下午,她爬到教学楼五楼的栏杆外,扬言要跳楼,后被闻讯赶来的老师和同学拉住。学校让其父母带她暂时回家休息。第二天下午,其父母到学校商议休学事宜,因为担心毛毛一个人在家不安全,所以也带毛毛一起去。毛毛进入校门以后,直接冲到距离校门最近的科技楼,爬到四楼,翻过栏杆,站到了栏杆外面。
  学校保安人员发现以后,欲靠近她,她情绪十分激动,又哭又叫,说:“你们再靠近,我就跳下去了。”保安人员只得退了下去,告知政教主任和班主任。
  政教主任和班主任赶到四楼以后,也没办法靠近她,她又骂又叫。他们听说毛毛曾经找我咨询过,便打电话向我求助。
  
  一、干预过程
  
  1.稳定情绪
  当事人的情绪非常激动,如果没有办法控制她的情绪反而使其情绪进一步激化,那么她可能会采取过激的行为。因此,当务之急是控制并稳定她的情绪。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能会激化她的情绪的因素有二:一是旁边有无关的人员在围观;二是有些人企图接近并把她从栏杆外拉进来。这个时候接近她是非常危险的,她不断地重复着:“再过来我就跳下去了,再过来我就跳下去了!”并且沿着走廊边沿爬来爬去,以防别人靠近。
  我及时制止了其他人员的这种行为,并且劝告无关人员暂时先离开现场。我选择了一个距离她5米左右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不至于让她产生心理威胁。我轻轻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不断地暗示她放松,并且让她进行深呼吸。这个时候的倾听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耐心地倾听着她的哭诉,并且不断地表达着我的同感,比如“老师知道你内心的苦楚”“我能体会到你内心的痛苦”等。
  经过宣泄以后,她的情绪稍微地平静了一些。
  2.转移注意
  经过交谈以后,我发现她头脑中存在很多非理性的信念,而这些非理性的信念正是困扰她情绪的主要原因。由于当时情境所限,不可能对她的非理性信念进行一一置辩,这样做甚至可能会引发她稍微平静的情绪再次激动。然而毛毛却不断地重复着她的抱怨——老师对她不好,同学对她不好……
  她就像一头走进死胡同的驴,前面明明是铜墙铁壁,却不懂得回头离去,而是不断地撞击着墙壁。这样拖延下去,对营救是非常不利的,时间越久,不利因素可能就越多。因此,我要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去想光明的一面,快乐的一面。
  听说她在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好,也深得老师的喜爱。所以我就和她聊她的初中生活,她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聊的过程中,脸上偶尔会出现一闪而过的笑容。
  3.打消念头
  她的情绪从电闪雷鸣滂沱大雨到细雨绵绵,再到阴转多云,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稳定。但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她还会因为一些细微因素的触发,而再次激动起来也未可知。所以,当务之急是打消她自杀的念头,让她产生生的渴望。
  首先,畅谈生活之美好,激发生之愿望。毛毛才十七八岁,正是人生的美好时期。我鼓励她只要努力,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其次,强调后果之严重,打消死之念。一个人的死亡,不但会带来自身的毁灭,而且会对亲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打击,尤其是自杀等非正常的死亡。如果自杀没有成功,却落下了终身残疾,那对当事人来讲,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于是,我对毛毛说:“前一段温州某职业中专有个学生跳楼了,从五楼跳下来,没有摔死,后来被抢救了过来,你知道他醒过来第一句话说什么吗?”
  “说什么啊?”
  “他说早知道跳楼这么痛,我再也不跳楼了。”
  这句话一下子击破了毛毛的心理防线,她立刻嚎啕大哭起来,边哭边说:“我就怕从四楼跳下去摔不死,摔成残废以后的日子会更惨的。”
  毛毛说了这句话以后,哭得更厉害了。
  这次哭泣起到了非常好的情绪宣泄作用,她停止哭泣以后,明显可以感觉到她的情绪真正地平静了下来。
  4.设法营救
  毛毛的情绪基本稳定了,自杀的念头可能也减弱了很多。前面已经提到,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谁也不能保证她的情绪不再波动,不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设法营救,把她转移到一个安全的地方。
  于是,我对毛毛说:“毛毛,我知道你其实并不想跳楼,你是想解决问题的,对吗?”
  毛毛点点头。我一边和她对话,一边慢慢地靠近她,这时体育组的几位老师也在校领导的授意下从比较隐蔽的地方慢慢靠拢了过来。
  “如果你有什么要求,提出来,写在纸上,我们找校长协商,可以吗?”我边说边继续靠近,左手拿着笔和纸向毛毛递过去。毛毛双手扒着栏杆,心中还在犹豫不决。说时迟,那时快,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右手一把拉住了她的右手。毛毛大叫一声,拼命地挣脱。其他几位老师也迅速地冲过来,紧紧地拉住了她。
  此时,营救行动也告一段落。
  
  二、事后反思
  
  这种直接心理危机干预也可称之为“谈判”,是指心理危机干预人员运用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和技巧,对企图自杀的人员进行劝说,以达到最终让其放弃自杀行为的目的。
  这次心理危机干预虽然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事后,我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便自己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处理得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1.有效控制现场的围观人员
  自杀现场周围容易形成围观的场面,围观人群中一些不恰当的言行容易给自杀当事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刺激,会促使其更快地实施自杀行动。在危机干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正好是课间,很多学生都过来围观,给当事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幸亏有其他老师及时地进行了劝离。
  2.有效控制当事人的亲属及非专业人士
  当事人的大部分亲属以及非专业人士应隔离于中心现场之外。在本次危机干预过程中,由于没有控制好现场,当事人的爸爸、妈妈以及姨夫依次来到现场劝说,他们的到来不但没有起到稳定当事人情绪的作用,反而使当事人的情绪几度激化,拖延了危机干预的时间。当然,如果当事人的亲属中有人能够保持冷静状态,并能提供有关信息,能和当事人进行对话的,可以让他们和自杀事件干预应急小组成员在一起,以便及时提供有关情况,协助危机干预工作的进行。
  3.直接心理危机干预切勿急于求成
  由于自杀者紧张痛苦、躁动不安的情绪特征,心理上的波动起伏较大,势必导致行为上的表现起伏不定,易走极端。据此,危机干预人员无论是心态上,还是在具体的举止言行表现上,绝不能急于求成。要做到清晰理智,随时根据自杀者的变化情况来判断调整干预策略,把握时机,水到渠成,绝不能贸然行动而将前期成果毁于一旦。在本次危机干预过程中,从我到达现场开始,到最终将当事人从栏杆外拉进来为止,整个过程花费了3个多小时,如果心急,势必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4.干预过程中,接近当事人要注意技巧
  接近,即缩短干预人员与自杀者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接近是一个行为过程,在自杀者明确拒绝干预人员接近的情况下,干预人员向自杀者每接近一小步,都可以说是自杀干预工作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如何接近,接近的角度、路线,以及接近的程度,与其说是取决于自杀者的态度,不如说是决定于干预人员的接近行为。有了良好的表达沟通为基础,干预人员就要把握机会并且创造机会接近自杀者。具体的方法就是选择好的站位,采取乘机而进和寻机接近。接近的技巧:一是注意“乘机”与“寻机”,如自杀者需要某种帮助,可以顺势乘机接近 :“我把XX放在你前方,我再退回原处,你看可以吗”;在自杀者倾诉高潮、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可以借势寻机接近:“我近一点可以听得更清楚,你看行吗”“我向X侧移动一下,咱们说话更方便一些,你看行吗”。二是接近的时机尽量选择在自杀者心态相对平稳、内心倾向与干预人员倾诉、交流的情况下 。三是接近行为要显得自然、随意、亲切,干预人员可采取一些具体方法,如边沟通边移动,避免自杀者对此起疑心、存戒心。
  5.各个学校应建立校园自杀危机干预应急机制。
  根据1998年我国卫生系统统计资料表明,自杀已成为15~24岁年龄组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因素。如果一个学校没有自杀危机干预应急机制,一旦遇到学生自杀情况,就会措手不及,错失最好的施救时机。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中学,温州,325014)
  编辑/李益倩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