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放假综合症”及预防措施

2011-12-29 00:00:00李晓军曾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放假综合症;假期教育;预防
  
  “假期每天上网到凌晨一、两点才睡,现在还觉得眼睛涩涩的,而且浑身难受。”
  “前些天才旅游回来,虽然休息了几天,但回到学校还是头昏脑胀的,四肢乏力,感觉一点精神都没有,无法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
  类似于以上的话,在每次假期返校的最初几天里是经常听到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放假综合症”。表现在假期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精神难以集中,并且伴随出现头痛、胃口不佳、瞌睡、急躁不安等不良反应。据笔者对广东省佛山市中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假后能保证较好学习状态的仅占33.7%,66.3%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放假综合症”,其中较严重的占了约19%。“放假综合症”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一、原因分析
  
  1.认识不足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在校学习压力大,假期一到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彻底放松,大玩特玩。调查中,8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放假时间太少,平时学习紧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不够,假期就应“尽情玩耍”。假期适当地放松是应该的,但放松并不等于睡懒觉、上网、看电视等。这种消极的放松,易打乱人体的生物钟,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结果是越放松越疲劳。
  其次是家长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假期安排没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帮助孩子对假期作出科学的安排。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过分迁就,放任自流;二是过分严格,让孩子过上“鸟笼”式的假期生活。
  再次是学校放假前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够深入细致。通常学校在假前都会提醒学生注意若干事项,特别强调注意安全和完成假期作业。这种流于形式的提醒无法做到入“心”,甚至连入耳也做不到。就学生假期作业完成情况来看,42.7%的学生通过抄袭的方式来完成假期作业,22.9%的学生干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