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初探

2011-12-29 00:00:00赵晓声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期


  摘要:目前,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信息技术对学生情感的作用,这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本文对有关情感教育理论做了梳理,分析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情感教育
  
  为什么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效果尤其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教学理念和技术普及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目前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全面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将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更大突破。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 情感教育本身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教育决定着对学校教育的最终评价,这不仅是因为情感发展直接决定着个体的道德素质,也直接影响着个体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情感发展水平)。
  
  2 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组成部分应该包括认知素质教育和情感素质教育。情感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不可分割,只有认知素质和情感素质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完整健全的人格。换言之,情感教育一方面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3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是实现教育“高性价比”的必然选择
  信息社会呼唤具有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创造型人才,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正是“高情感”的基本要素。将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学生情感教育中,实现高技术与商情感的平衡发展,消除高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是实现现代教育“高性价比”的必然选择。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在情感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创设学习情境,化抽象为形象,变复杂的过程现象为直观可见的具体场景。同时,课程内容总是蕴含着大量情感因素,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较好地表现蕴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而且可以显著提高其感染力、熏陶力乃至震撼力,促进学生深入领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2 网络环境弥补了传统教育环境中人际交往的劣势
  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闭锁性,传统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实践证明,情感教育的理想方法之一是对话,传统环境下教师很难与每位学生进行充分及时的交流,而且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在面对面交流中吐露心声。网络可以为师生对话提供富于安全感和平等感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匿名方式(如邮件、聊天室、留言板、BBS等)可以与教师展开丰富多样的心灵对话,这种网络对话在解决学生情感问题的同时很好地保护了其自尊心,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际,以健康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平等民主的交际价值观。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原则及策略
  
  1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助者,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创造相互尊重信赖的教学氛围,才能真正实现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才能使情感教育目标落到实处,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既体现在师生人格的平等上,也体现在对易于激发创新思维的人文精神的培育上。
  (2)导向性原则
  青少年的情感意志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塑性极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遵循导向性原则,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隋感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创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好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隋感发展的引导。
  (3)渗透性原则
  情感教育是学生的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学生必须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等连续内化的过程,将外在的价值标准转化为自身信奉的内在价值。这种转化许多时候都没有明显的可见的界限,而是与认知领域和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因此,情感教育必须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强化对价值标准的内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实现这种渗透无疑是更加可行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环境充分地发掘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例如,自然学科中的唯物辩证主义观、人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社会学科中的爱国主义等,将其直观、形象、准确地呈现给学生,在认知重构和技能习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审美感和责任感。
  (4)优化控制原则
  优化控制包含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内容的优化控制也就是遵循适时适度原则,多媒体呈现的信息量要适度,呈现信息和强化信息的时机要适当,这与传统教学环境下的信息呈现原则是相同的;情感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反馈的优化控制上,信息技术环境为及时的信息反馈提供了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促使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加具体可测。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情感教育的策略
  (1)“情境·陶冶”情感教育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各种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但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学习。通过多媒体资源创设多样化的、富于美感的学习情境,在完成认知或技能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一般来说,这种教学策略的实施包含三个步骤:情境创设一整体感知一总结内化。
  (2)协作式情感教育策略
  协作式教学策略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策略之一。协作式教学策略一般分为小组讨论、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5种形式,学习者的情感培养主要在师生交流或学习伙伴交流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协作式学习的优势,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和学习者自身的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将这些积极的情感因素转化成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3)自我认同感培育策略
  自我认同感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判断和自身把握。多项调查表明,自我认同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成就表现也密切相关。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感,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让学生借助信息资源尝试创新实践或者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开展一些培训活动,都是提升自我认同感的可能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