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转

2011-12-29 00:00:0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期


  邱磊,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团委书记、心理辅导员和地理教师。工作以来,奉行学校“行为文化”下的生命化教育之路,参与各项建设;常年坚守班主任岗位,积累下不少教育心得和业绩;所从事的地理教学成绩斐熊,区级公开课、评优课、校级“开放日”展示课和高考成绩均获好评;积极思考,勤于教育写作,至今撰写教育心得、反思百余篇,逾10万字,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篇,其他报纸杂志10余篇,并参与省、市、区各级课题研究。
  座右铭:孺子之牛,恪守尽贵;师行之地,大爱无疆。
  
  2006年8月,我在大学毕业后来到二甲中学工作,带着一个新人的懵懂和青涩,掺杂些许憧憬和期待,迈进了教育事业的大门。在热心同仁和“嗷暾待哺”的学生面前,我频繁地在“亦学亦教”的双面角色间切换。在每天的忙忙碌碌中,和学生一道锐意追求,一起茫然失措,一同“卧薪尝胆”。当然,一路上也不断收获、成长。这一切似乎已成为我的教育生活的全部。渐渐地,我对教育开始产生某种价值观和审美标准的萌芽,尝试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和人生目标,了解自己究竟是谁,要做什么,做的意义又在哪里。但面对日常工作的芜杂和井底观天的浅见,自发的思考常常搁浅于皮表而难以为继,刚被燃起的火花即有堙灭之虞。正在这或催生或消沉或停滞的困顿中,我“意外”地遇见了凌宗伟校长,他的持续影响终于剥离了我那被平俗、粗浅和鄙陋层层裹挟的命运,而幸运地来到了转折的路口……
  
  “好习惯”陶冶优良文化
  
  自发的成长总是带有更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因素,常常在大千世界中被种种“象”所迷惑,也容易在多元价值的冲突中迷失自我而陷入停滞甚至于倒退。凌校长的引领首先即从“思想”做起,而要使思想转变乃至提升,首先就是增进“交流”。怎么“交流”?其实,他对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即“会说、会写、会上课”。
  一个人若“会上课”,则职业底线足以保证,解决了生存问题;若“会写”,则能在方寸之间汇纳百川、集万千气象——上可传播思想、自成一体,中可阔论评谈、启智生慧,下可躬身促修、扣心问己;若还能“会说”,则恐怕想不“优秀”也难了。所以,对这三个特质的向往和追求正是丰厚我职业成长的营养和保持不竭动力的启动器。实际上,也正是对这“三会”的共识,使我与凌校长之间的交流进入快车道,我也逐渐进步。
  “行为文化建设”是二甲中学走出南通、迈向全国的一张名片,也是促使我成长的动力。“行为文化建设”是凌校长在不断反思二甲中学的实际问题和对未来发展忧患中提炼出来的思想蹊径,它强调通过管理者的行为引领来改变普通教师,再通过教师的引领最终“成全”教育的终端——学生的生命成长,并期许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创生出只属于二甲中学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指生生、师生、师师、师与领导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心理发展,所有教育工作都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本)。我虽不谙其道,但置身其中,耳濡目染久了,也渐渐开始学会看书、学会听讲座、学会钻研课堂、学会写作、学会关注生命,也学会了做些真正有意义的思考。这一切的缘起和拾获的“好习惯”都是在凌校长无数次的耳提面命、无数次生命课堂的渲染和无数次激情文字的熏陶下形成的。
  
  与书为友,润泽生命
  
  在凌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读得最多的是《明日教育论坛》主编、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推荐的书和大夏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策划出版的系列教育图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应该是我记忆中较早的推荐书目,初次接触即被深深吸引。熟读了三遍后,我将书中所有不熟悉的专家、学者、诗人逐一罗列,查找资料后作了较系统的注释——既或全了自己也方便了此后的阅读者。此事受到了张文质老师的鼓励。随后,我再接再厉,一连写了十篇读后感并在本地小报发表。今日看来,这不过是笔力稚嫩、附和牵强之作,但那小小的成就感和“竭力”的思考本身就是生命中最美好、最值得珍视、最震慑灵魂的本真。如今想来,真为自己叫好。随着阅读的深入,刘铁芳的《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陶继新的《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吴非的《致青年教师》一一在时间的流逝中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强生命的厚度与强度”,所谓的“启迪智慧,润泽生命”,无外乎于此吧!
  
  生命化课堂积淀生命的重量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一名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所。虽然我们的班级人数较多,座位拥挤,我们的课堂依旧书山题海,我们的黑板似乎永远被“题例”、“考点”、“识背”扭曲得越发狰狞和骇人,但能不能最大程度地给生命以关爱和尊重,能不能在有限的“可能”里减轻学生的痛苦,甚至恢夏他们久失的朝气和活力,是“生命化”课堂所要正视的。
  凌校长是爱课之人,一落闲,就给学生们授课。而我听了无数次后依然难以对生命化课堂做准确表述,只能在不断感悟中摸索并效仿之。
  灵动。课堂不能一潭死水,更不能落得“一言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种成长的“必须”。我先前的课在处理抽象的概念、原理时因过于守旧而略显呆板。比如,对于“天气系统”等远离学生实际的理论知识,虽然在备课中精心梳理了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但在实际授课中,学生常常诉苦说“听不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于是通过听课和反思,我开始尝试用“沙尘暴”、“梅雨”等学生熟知的现象为突破口,结合嗍图片展示、视频启发等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过程——学生眼前一亮,认为很有意思,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课堂的“灵气”又重新找到了。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如何使课堂上的讨论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我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由教师提出设想和目标,让学生小组合作画图、制表。开始时大多数学生不会做,需要我做出范例并不断提醒观察,磨练了一个月后,终于有人在不断讨论、合作和改善中逐步摸清了地理常规图表的设计方式和作用,甚至在课堂中还能创新,着实令我惊喜。这种积极的转变,使我的课堂摆脱了对常规思维的依赖,真正回归到灵动、活泼和自然等生命化课堂必备的特征之中。庆幸的是,正是这方面的优势,使我所带班级在2008年高考中大获成功,我也在随后的通州区地理优质课评比和教学技能比武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引导。课堂上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我一直感觉难以驾驭到位,客观地讲,我自身也是在应试的“泥潭”中趟过来的。教给我技能和知识的恩师既是“应试”的拥趸,又是传承者,我岂能“出淤泥而不染”?但不断地听课、评课和研课启发了我:只有厚积薄发,对文本有足够的驾驭,对学生有足够的尊重,对发展有足够的预期,我的“引导”才是恰如其分的;而从短线看,更多的所谓“引导”正是“应试”的傀儡,千绕万绕,终点还是落在“应试”的窠臼内,离“使人成为人”的生命化教育初衷相差何止千里。
  认识到这点,我对引导的研究便不急于立竿见影,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研习名师名课、坚持实践反思和教育阅读等方面。我发现凡能融自然、贴切、针对性和启发性于一身的引导,对学生往往更具号召力和感染力。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跳出课堂,将引导放大成一种“育人”的有效手段加以运用。所以我看到,生命化课堂的引导,其对象并不仅是知识本身,而是需要透过它,让学生感悟到精神的洗礼、对人生产生某种美好的领悟——即便将来所学的东西逐渐被淡忘,但那种来自生命的成长却永远真实、可靠。这就是我的课堂一直追求的目标,我在践行中坚持着……
  生命成长。以文本为依托,用理念做支撑,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也是我在听凌校长的课中逐渐发现并践行的。一方面,我非常注重对学科内容的解读,力图使之符合“应试”要求——毕竟呼吸着一样的空气,不是适应,就是淘汰;另一方面,我更关注知识背后的“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等潜在的承载体,尽量让学生感觉“我学的东西不仅对考试有帮助,还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我常留心纠正学生的书写,关注学生的发音和语言组织;就学科来说,除却课本,我还教导学生思考身边的地理现象,如人口普查、环境污染、海面上升等带来的一切自然和社会影响;我甚至有计划地带学生看一些科普、科幻的影视作品,让他们探寻身边世界的结构和规律—___,点滴的熏陶,学生们终于趋于了解:我所做的一切,是在为他们的一生奠基。
  
  后记
  
  短短的两年多,我由懵懂迈向成熟,体会到这一路走来的每一丛荆棘、每一次困惑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我看来,成长的关键因素只有两个:引领和思考。没有“引领”,仅凭自己的才智和见识,那个过程是缓慢而充满危险的;没有思考,再多的汗水和付出也不能使自己成长为巨人。而引领和思考从哪里来?就来自名家的指引和书籍的启发。恰好,我幸运地站在了两者的交叉口。所以,还有什么苛求呢?只待奋马扬鞭,集思锐取,怎愁不快意人生、笑傲江湖!
  
  编者感言: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的意义,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转变思想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怀生命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核心,个性评价是实施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动力。”
  了解了生命化课堂的意义,再结合邱老师这篇发自肺腑的成长感言,我最大的感触是:生命是无形的,但是基于生命的教育之担是非常重的。很多人都可以做教师,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生命更长、更有质感,更具有能量,因为他们从未间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库,并义无反顾地承担爱生如子的责任,用他们的教育生命背负起学生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