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话整合

2011-12-29 00:00:00杨海全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期


  所谓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的情感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使学生尽快产生学习欲望,尽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充分突出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积极合理地创设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讲《季风水田农业》时,先用多媒体播放袁隆平实验水稻的情景,然后引出水稻种植业,让学生如置身一望无际的稻田风光。就本节课的重点设疑:“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与分布以及特点是什么呢?”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从内心希望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这时让他们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主动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多媒体素材,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将高中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营造探究氛围,拓展学生地理思维空间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寻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营造高中地理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在讲选修模块3的《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时,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寻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教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相关的旅游信息资源库、登录BBS论坛和收发电子邮件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而得出初步的“旅游资源的分类”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细化旅游资源的类别。这样使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浏览网页,主动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尤其是挖掘与教材有关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静态和动态信息;同时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提高。这与传统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的“意义建构”,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提高探究和合作的能力,使探究的地理知识动态生成,具有鲜活性。
  
  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平等和谐参与
  
  地理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实现师生、生生、人与媒体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要以师生合作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勇于表达、交流;其次以小组合作为重点,学生就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培养团队精神,使学生对疑惑的地理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教师用Authorware设计了交互式练习、BBS讨论区等。这样,整个课堂将个体的自主学习一群体的合作学习一人机交互学习有机组合,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师生与媒体间的多向交流、高效互动的课堂教学格局,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例如,讲《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时,为了营造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先让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运用自主学习方式初步感知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然后再找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情景对话,完善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最后得出准确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整合符合高中地理课改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的技术调控,学生对信息的搜寻、存储、加工和有效筛选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加以点拨和指导,其主要目的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资料的来源、认知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最终提高学生善于发现地理问题和有效解决地理问题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