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体备课的“五环节”和“四不等”

2011-12-29 00:00:00严长英周自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期


  教学常规要素、诸环节中,个人备课是基础,集体备课是提高。集体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同伴互助的过程。校园网络是落实集体备课的“五个环节”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强化集体备课的“四个不等于”个性的最佳平台。
  ——题记
  
  备课是教师对未来课堂的一种构建,它需要教师提前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而集体备课,则是诸多教师在自我先行备课的基础上开展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考虑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的个性化理解,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集体备课来促使教师之间进行和谐沟通,共同反思过去的问题,对未来教案进行合理设计、创新,使之更加科学、完善就显得十分必要。校本教研应该利用好网络技术,建立虚拟交流平台,以更充分地实现教师之间的互助。毫无疑问,这是对学校教研文化的创新,是一种更容易张扬教师个性、促使教师智慧凝结的新方式。但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要遵循“五个环节”,还要注意“四个不等于”。
  五个环节
  环节一,营造共同语境
  集体备课常以备课组长的总结开头,这种开头首先是对已经结束的一周工作进行回顾并总结,组织备课组里的教师交流自己的心得,反馈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是,局限于面对面的形式,教师往往对组长的总结来不及仔细思考,因此也就提不出自己的看法,不能集中好的经验,也不能提出有代表性的困惑。而利用校园网,备课组长可以先行提出总结,要求组内教师在网上交流。由于这种形式给教师参加集体备课预留了较大的思考时空,因此,针对共同的问题,大家不仅能充分发表意见,提出比较好的改进措施,而且也为面对面的备课营造了良好的心理与语言环境。一旦面对面的集体备课开始,不仅容易获得高速,而且赢得了高效,是受教师普遍欢迎的一种备课预热。
  环节二,讨论聚焦观点
  观点的聚焦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没有不同的观点,没有相互磨合,就没有真正的观点聚焦。因此,提前在网上展示主备教师自己的“教学预案”,是赢得观点聚焦、高效备课的前提。经验证明,主备人在集体备课前拿出教学预案,让小组里每个教师能在网上浏览、跟帖、批注,这为同伴们深入思考、及时反馈信息提供了灵活的舞台,也为主备教师修改自己的教案做好了准备。
  为了提高备课实效,主备人在先行拿出教学预案后,还必须阐述自己备课的思路,以启发同伴的思维,只有这样,备课组里每一个成员才能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对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方法,例题、作业的选取,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法、学法等进行交流,以引发积极的讨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主备人在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做好修改记录后,形成“初步定案”,这样面对面高效集体备课就不再是虚幻的了。
  环节三,整合聚焦问题
  面对面形成的“教学定案”,往往在备课后会再次遭遇同伴质疑,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一个单位时间(学校常安排为两节课)要讨论那么多教学问题,怎么会透彻?而针对这种现象,没有网络交流的后续跟进,传统集体备课就只能“望案兴叹”。但是,有了网络平台,不同教师的个人钻研心得、新颖的想法,都可以得到重新整合,让主备教师完成一份更加完善的“教学定案”。更可贵的是,这些“教学定案”能通过校园网的相关软件完成自积累,形成学校校本教研文化的有益资源,成为领导、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和学习材料,也成为学校以外第三方教育督导的重要参考。
  环节四,张扬教师个性
  面对面交流,总是有些话不易出口。在集体备课中,这种现象也不鲜见。“教学定案”还不能看作是每位教师最终上课的教案。这时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最近获得的信息和研读教材的最新感悟,在“公案”上作旁注,既可以增删教学环节,也可以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各显神通,彰显个性。在传统的集体备课里,这些彰显着教师个性的教案也就只能埋没在教师的备课夹里,淹没在一年一年的教学进程中。但是,有了网络,这些个性化的个案,就成了学校教研文化的载体,成了集体备课“公案”的补充,使备课小组的学术活动显得充实具体,有声有色。
0230ab072b3c862392c8f66ebb54ef3f  环节五,定计划议分工
  一次集体备课完结后,就需要安排下一周集体备课时提供讨论稿的不同主备人。在传统环境下,常常有教师忘记了哪一位同伴负责什么具体内容。有了网络,备课组长就可以根据各教师个人特长,确定他应该执掌的备课内容,并把安排公布在校园网上。这种操作,不仅利于备课组长制订本周的集体备课计划,而且还有利于随时提醒教师,按时、准确地完成任务,引导大家先行交流。
  四个不等于
  集体备课≠轮流备课
  集体备课强调的是集体参与,共同研讨,决不能把它理解成为备课组成员的轮流备课或分工备课。但是,在传统的集体备课时常常就是这样。有了网络,小组教师利用BBS、QQ,甚至利用基于网络的会议模式,一下子就取缔了投机取巧,虽然主备的形式上还有“轮流”,但是,聚集集体智慧的过程,已经让教师所有的课案上了平台,那些没有教案展示的教师,不仅受到了舆论的关注,感受到了关注的压力,而且也受到了自我督导的监控。
  集体备课≠同一教案
  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思想、重难点处理、教法学法、训练检测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从备课形式到教案内容都要高度一致。利用网络开展的集体备课,既有统一,也有个性张扬。教学本就是教师的个性化劳动,即使同—个教师执教完全一样的内容,两节课也不能做到完全一样。利用网络开展的集体备课,不仅公案上有不同教师的批注,而且教学反思是完全不同的。毫无疑问,这些不同,就是一所学校丰富多彩教研文化的特点。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传统的集体备课往往就是个人备课,尤其对于主备人更是这样。各教师对自己负责的课,往往精雕细琢,反复思考;而其他人往往只是袖手旁观。有了网络做平台,任意参与得以实现,同组教师相互探讨,贡献才智,共享资源,克服了某些个人对集体备课的依赖,提高了备课组教师教育教学业务的整体水平。
  集体备课≠一人说了算
  不能否认,在集体备课里存在着语言霸权。许多学校过于强调以老带新,注重了老教师的专业引领,但是淡化了年轻教师的创新。由于网络集体备课的出现,大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可以诉说困惑、提出问题、展示案例、阐释设想,各抒己见,因此充分聚集了灵感、达成了共识、升华了认识,真正实现了新老教师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我们知道,教育均衡是目前义务教育中的重大主题,学校之间的均衡实际上体现在教师素质之间的均衡上。怎样实现教师素质之间的均衡?深化集体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是一条途径。
  我们还发现,在地理上存在距离的学校之间,使用网络开展异校同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实现异校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域本教研文化,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