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堂组织形式,高质量的分组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的智慧,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取长补短,提高学习质量。可若分组的方式方法不对,不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使教学的秩序混乱,学生无所适从,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课堂上怎么分组就成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分组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要分组,每个小组多少学生才合适,每一小组人员怎么配备,等等。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课堂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措施。
深入分析,明确分组目的
成功分组教学的实施可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在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总是隐约觉得我们很多教师对分组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往往打着“分组”的旗号,却对分组技巧及效果不闻不问,纯粹是为了分组而分组。因此我们在分组的热闹之余,有必要把热情沉淀为理性,静下心来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分组热作一番审视,从而使分组更实在、更有效、更适宜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应该杜绝分组的形式成为花瓶一样的摆设,从开始就明确分组的目的——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合理设置,精心设计分组
1 小组分组形式:以现有的分组教学形式看来,基本的分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ABC,ABC,ABC式的,一种是AAA、BBB、CCC式的(A指优等生,B指中等生,C指后进生)。笔者比较喜欢前一种分组方法,原因是这样容易使组内强弱搭配、各组实力相当,小组之间的互动容易展开,并且能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遵循以自愿为主、兼顾均衡、男女生混编、适当调整的原则。
应注意:①彼此暂时排斥的学生不要编人同一小组,以免相互排斥影响小组活动;②初中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因此在分组时将一些上课比较好动的学生分在离教师机较近的小组,方便教师时常督促;③将那些特别爱讲话的学生尽量分开,以保证课堂秩序。
2 小组人员设置:小组人员最好设置在5人或7人。国内外研究证实,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5或7人为宜,多数人认为5人小组合适。人数设置为奇数是因为当小组产生分歧时便于临时性表决。人数不能太少是因为小组的规模大些组内可能汇集起来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信息的量也就大些。但并非越大越好,人数过多,就会使有些学生丧失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3 小组组长选举:组长是一个组的灵魂,组长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了小组在班级中的竞争力。笔者认为学习小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有足够的号召力;其次,应当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骨干和活跃分子,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最后,团队合作能力强,愿意给其他同学提供帮助。
组长的选举采用民主方式产生,避免采用教师指定的方式,组长人选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定期更换。这样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意识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无形中对在任组长也有一些激励作用。
精确考核,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十四五岁正是好胜心最强的年龄段。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个特质,利用小组竞争机制来激励学生,因此,小组考核显得十分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改变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转变。分组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评价为主,各小组成员都要视小组学习活动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还要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小组成员共进共退;教师在评价时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细心发现每一小组、不同个人的学习优势,及时进行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考核要精确,机制要完善,笔者一般喜欢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考核的机制来进行。小组之间成绩出来时,笔者经常在观察学生:胜利者笑容满面,成功表情溢于言表,失败者满脸不服,摩拳擦掌。我们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中不断提升。分组是为了合作学习,如果在合作中再引入了竞争,往往会事半功倍。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灵活的分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还可以锻炼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增加集体荣誉感,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小助手不断脱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