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导人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讲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在导入新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课本内容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设计了一只卡通熊带领大家参观新建成的小区。整个小区的环境是由学生已学过的各种图形组成的,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等。然后问大家:“这个小区漂不漂亮,你发现它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问题。这样,一个课件使整个课堂活跃了起来,唤醒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为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保证了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讲解重难点时,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以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相遇问题”时,通过直观演示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开出,慢慢相遇,使学生清楚明白“相遇”的意义,在脑海中确定“相遇问题”中两个运动体运动的表象,将实际运动的情景问题转化为抽象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又如在讲解《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这一重点时,我运用了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将圆柱体的侧而展开变为一个长方形。学生看了动画后很容易明白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两个圆形面积加上一个以圆的周长为长、圆柱体高度为宽的长方形面积之和。这里所制作的动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对弄清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特点及其表面积公式的由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重难点轻易地被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揭示数学规律时,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的深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很难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面积的长方形的。这样一来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和无限求和的思想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练习题运用信息技术,简化练习的过程和时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老师。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并不等于照单全收,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步入了一些误区,有的过分追求全程效果,有的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忽视了重点、难点的解决。要改变这些现象,关键是要重视实效,把“是否体现了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的优越性,是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信息技术教学,因此教师课前要周密考虑,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