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网络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内容无限、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熠熠生辉在学习《水乡歌》一文时,笔者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中收到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网络,使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无限延伸
在网络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均被打破,学生可以在课前、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探索;而对于一些在课堂上还没有学完的学生,同样可以在课后随时查阅教师预设的教学指导,以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学生还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问、发贴。
在《水乡歌》一文的学习中,有学生对课文中介绍的水乡的“水”感兴趣,有的学生则对文中介绍的各种船有较大的热情。于是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上网,搜集到资料并在整理资料和阅读时发现了许多不同的信息,在后续的拓展阅读中,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观点与看法。有的学生从水乡的水的特点出发与黄河、长江,共至大海去比较;有的学生又发现,水乡的各利,船都各有用处:专门用来运输装货的一般是驳船,捕鱼的是渔船,还有用来采菱藕的菱桶。这些细节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水乡之间的距离,水乡在学生脑海里的印象不再是单调枯燥的,而是生动丰富的。
网络,使语文课堂教学更能兼顾学生的个性
网络资源的开发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兼顾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原则的。在网络课件中,无论是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及考试等都可因人而异,因需而异,因材而异,学生甚至可以得到远程专家的“个性化”指导。教师是利用学生操作“电脑”来教会“人脑”,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为了让学生自主、寓有个性地学习,我在设计《水乡歌》网络课件时增加了选择性,学生可根据目录区,从自己的兴趣或者生活经验出发,进入“我要欣赏”、“我来复习”、“我来学习”、“我来朗诵”、“我来设计”等环节,同时这些环节之中又包含了许多子目录,或利用教师事先收集的相关网站进行学习,这种个性化和交互式的学习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重要环节进行学习,其余的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再度学习,消除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往往会追求学习的“量”,忽视基础知识,那么他们又可以在短短的课堂上尽情进入这些环节学习,不用担心“知识量”的问题。
网络,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创意勃发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明确了语文既是交际工具又负载文化,而且自身就是文化的特质,而文化的语言载体就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当然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离不开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而正是网络技术使得学生在享受网络的精神大餐,领略众多的诗情画意,赞叹人类文明的光辉灿烂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激发r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创造欲望。
学习《水乡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启发学生想一想:“水乡除了水多、船多、歌多之外,还会有什么也多?我们能不能学着书本卜的样子也来当回‘小诗人’?”学生可以进入网络课件中的“我来设计”这个环节学习,其中包括“看图片”、“看课外作品”、“我也露一手”等三个子环节。这时学生的自主参与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不再如传统单机演播形式的课件那般重视“演”和“播”,而是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网络课件,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探索研究,从而创作出了多令人惊讶的小诗,如:“水乡什么多?米多,千袋米,万袋米,装满一袋又一袋,粒粒米儿像珍珠。”又如:“水乡什么多?树多千棵树,万棵树,长出一棵又一棵,处处绿叶舞清风。”由于掌握了丰富的资料,学生的创作非常活跃,收获颇丰。
综上所述,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为课堂教学环境拓展了时空界限,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更宽广的舞台,也为学生的“燎原”创造了“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