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多媒

2011-12-29 00:00:00于小云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一个多面手,基于语文课的特性,在这方面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高。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可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以其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感受直观等独特的优势冲击着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人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鉴赏性。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音频、视频设备来向学生授课,可以以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时,因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不高,对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就更难了。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保卫黄河》这首歌,然后播放一些展现黄河风貌的图片,如:黄河的九曲连环、汹涌澎湃的壶口瀑布等,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接着让学生跟着音乐朗读,营造一种浓厚的教学氛围,最后再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适时进行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读文生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听者共鸣,而有人却读得生硬呆板,没有任何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靠多媒体弥补这个缺憾。如在讲授《海燕》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配有音乐、文字、图片的课文朗读,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俄国革命来临时的氛围。再如在讲授《背影》一课,由于受时代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学生对父亲为我买橘子这—平常行动的艰难及其背影中所包含的真情很难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播放父亲越过铁路买橘子的视频,通过视觉冲击学生就会迅速明白原来短短的买橘路途对年迈体胖的父亲竟是如此之艰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父亲买橘一段细细品读,进一步要求学生补写出文中没有表现出来而父亲又必有的动作,培养其创新思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运用多媒体增强感召力,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基于中学生的认知实际,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使他们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文字内容转换为可视画面,再配上音乐,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于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例如在组织一次以《感悟亲情》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时,以《烛光里的妈妈》、《懂你》和《父亲》三首音乐短片将学生融入生活情景中去,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哺育之恩。当屏幕上出现这一幅幅动人的形象情景时,学生很快触景生情,情绪思维受到了强烈的感染。观看结束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同时表示将以“认真学习、做一个好人”来回报父母。通过欣赏歌曲感召学生,让学生在观看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也唤醒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运用多媒体调动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将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丰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视听并举,全身心投入,开启学生的智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时,先以优美的钢琴曲为主旋律,再配以各种展示春天的优美图片。在这样的情境下,再加上优美的课文范读,就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分析课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时各自配上与之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充分享受视觉、听觉各方面的熏陶,充分地移情人景,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细细品味,并能当堂成诵。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奇葩,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滋养这朵奇葩的阳光雨露,二者相得益彰。让我们在教学时间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给学生创设愉悦有趣的情境,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峰,攀登思维的高峰,攀登人格的高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不竭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