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

2011-12-29 00:00:00王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2期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不断受到冲击,多媒体以其独特的视听效果给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突破了传统教学的简单、枯燥的教学过程,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制高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探究的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就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传输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文、声、画并茂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如在复习世界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时,选取几幅与二战相关的图片如:《诺曼底登陆》、《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原子弹爆炸》,然后再配以反战歌曲郭燕的《眼泪》,就会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由此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激情,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变静态为动态,让历史地图活起来
  
  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将书本中的地图变活,强化学生对某一重要地点、交通路线、战争进程的掌握,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采用动画闪烁、线路动画推进方式,增强视觉效果。如“新航路的开辟”中葡萄牙、西班牙在地图上的位置,可采用动画闪烁的方式强化记忆。针对迪亚上、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不易掌握的情况,教师可以制成几种不同颜色的动画箭头,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并分别找学生边讲边演示每个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取得成就等,学生参与其中,自然兴趣浓厚,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自制简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过去了的东西,离我们太久远,不能够去切实地感知它。所以,历史这一学科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历史学科知识点多,内容繁杂,不易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对文字、声音、图像进行处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在讲二战前后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扩张活动时,可结合德国在欧洲的扩张图辅以下面的网示:(由入侵奥地利开始按逆时针方向观察)。
  这样通过地图和图示相结合,将更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再如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动荡不安的世界》一课,在讲述“炮火中的科索沃”时,对于南斯拉夫、南联盟、塞尔维亚、科索沃的演变、相互关系以及美国与南联盟之间的关系,学生凭文字资料很难理解,如果制成如下简图,再配以教师的简介,可直观、形象地揭示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加大复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九年级历史教学除授完世界史内容外,还要复习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在历史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关心的问题。将复习内容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能清楚地构建知识体系。再配以相关的习题,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谓事半功倍。如在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我先用多媒体按战争进程依次展示了十个词语“原因-爆发-扩大-结盟-转折-结束-性质-影响-教训-启示”,再南学生回答相关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顺利地将各知识点内容答出,之后,又做了大量的习题。一节课下来,学生既感觉充实,又提高了效率。
  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近些年很多复习资料提纲中,会将每一课知识大纲提炼出来,我们就可以参考这些现成的资料,结合教材及课上讲述内容,理清本课中各子目之间的关系,本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以及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形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但靠传统的教学手段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教学效率低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文字、图片、表格进行处理,就会更加直观、立体、形象、高效。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迅速而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给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多媒体教学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