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0/9sZsFBRZTRQ4EzCuAVuByf.webp)
在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的旅游胜地,在“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同里镇的北郊,有一所颇有历史底蕴的老完中一一同里中学,其前身为一代宗师金松岑先生于1902年创建的同川自治学社。校园建筑古朴,亭台画廊,秀木参天,环境幽雅。那见证了学校百年历史的红楼,几经修缮,矗立依旧;一百多年来,这里走出了柳亚子、费孝通等一代俊杰,走出了冯新德、沈善炯等科学院院士,走出了费家骍、王天骥等爱国志士,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建设者……2005年新校门、新行政楼启用后,学校加大了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力度,新建大型橱窗专栏一设“同里遗址,崧泽文化”、“同川同文,仁美立学”和“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三个专题;还利用旧食堂东墙制作大型广告,昭示“仁美”“思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办学宗旨,由费孝通题写的“崇德、明志、好学、力行”的校训等等。
如今我们依托同川文化之优势,为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正辛勤耕耘在校本课程一《同川滋育仁美》的开发与实施,并与综合实践活动、德育特色建设、学科教学实践等有效整合的丰收田野里。
学校:顺天应时
同川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同中悠久的办学历史,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和教育实践空间。前几年,同里中学根据学校现状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定开发方案,开展校本培训。学校校本教材编写组基于整合理念,充分挖掘同里文化和校史文化精髓,编辑出版校本教材《同川滋育仁美》。为了深入实施新课程和深化教学改革,为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学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的要求,申报了《<同川滋育仁美>开发与实施中有效策略、方法、途径的研究》,作为市教育局承担的省级课题《基于整合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子课题立项,我校正式成为该主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之—。
师生:同舟共进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要求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有机结合,两者整体规划,共用资源,互为载体。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更能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价值。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教师要先学一步,把校本课程融会贯通,并在指导课题组活动前,先进行调查研究,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实施研究就是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此外,把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得到的成果资料汇编成校本课程时,教师又得到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因此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整合能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里的名人、民风和民俗,同里的小桥流水、名胜古迹、特产等,都被纳入学生们的研究范围。学年初,教务处向师生征集研究课题,经审定后打印成册,供学生选择课题时参考。一学期内五十多个课题小组分别开展活动;每学期末学校进行“研学”考核、评比、奖励。学校社区服务活动名副其实。有实习导游——学校与同里旅游公司及同里大饭店等合作,根据旅游旺季节假日游客多的特点,进行实习导游、服务等;有摄影画画——学校组织学生去景点、老街参观游览,摄影画画,既宣传同里文化,又提高摄影绘画技术;还有做小演员——学校支持并选拔学生去同里影视基地参加影视剧拍摄,如《同里人家》等;学校还积极排练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娱节目,参加古镇节假日广场表演等。劳技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并传习同里的建筑同艺、窗镂文化、砖、木雕手艺、剪纸工艺等传统工艺,开展诸如古典园林建模、航模、工艺制作、花卉栽培等竞赛活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实现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进行搜集资料,制作网页,撰写报告,汇编积集,多媒体展示,电子小报比赛等活动。
2009年9月22日,我校四位初中班主任老师上了精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来自市各中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负责人、中心组成员参加了活动。课后,听课老师们对我校在省级子课题《<同川滋育仁美>开发与实施中有效策略、方法、途径的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所做的探索和研究表示肯定。
(二)校本课程与德育特色建设的整合
近年来,在“仁美立德”理念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德育资源——金松岑纪念馆和陈去病故居,初步形成了以学习陈去病、金松岑两位先贤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主体的德育特色。为了用好金松岑纪念室,校德育处首先建立相应制度,保障纪念室正常的运转机制,开设讲座培训学生小讲解员。每学期组织本校学生参观学习,由学生小讲解员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德育处进行评比表彰,推送优秀文章。纪念室还接待其他兄弟学校学生和社会各届重要人物。学校德育处编印了金松岑、陈去病的宣传小册子,由班主任利用班会、晨会组织学习,引导学生以先贤为榜样,“仁美立德”,“思学成才”。
学校德育处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旅游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丰富,有美食烹饪、旅游用品展销、现场书画表演、文艺节目表演、猜灯谜竞赛、导游服务宣传、旧书等物品义卖等。各班都设立了会计、出纳等机构,赢利部分存入学校爱心助学基金。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从活动设计、活动效果、特色展示、卫生纪律、文明礼仪等方面进行评比。旅游文化艺术节极大地丰富了校同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
(三)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实践的整合
学校教务处制定并实施了《“学科联动,教有特色”行动方案》,推动语文、英语、史地、艺术等学科进行与校本课程有机整合的教学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积极发掘同川文化和校史文化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和拓展:有的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同里的人事景物;有的从同川文化中发掘写作教学资源,设计《请到同里来》等写作课;有的引导学生用周记练笔方式抒写宣传同里文化,积极向报刊投稿。学校“仁美文学社”定期开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出版《仁美》期刊。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英语小导游兴趣活动,聘请旅游公司外语导游进行实地辅导,使学生在与外国游客的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史地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究同里历史、镇址变迁、镇名由来以及同里地理风貌、古今文化名人、风俗人情特产等。艺术教师们引导学生传习同里书法美术、宣卷堂名以及二胡彩笛、丝竹演奏等传统艺术。诸多学科教学联动,使学生在感受同川文化和校史文化的魅力,感受老一辈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提升了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成果:天道酬勤
自2008年11月申报子课题《<同川滋育仁美>开发与实施中有效策略、途径、途径的研究》以来,在市教育局、教研室专家、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历经两年的努力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长三角教育》、《苏州教育研究》等主流杂志在封面、封二对我们学校工作做了重点推介。我们的课题组老师有多篇研究论文在市级杂志发表或获奖,并取得一定影响。如朱林生老师的研究成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策略》发表在《苏州教育研究》2009年第9期,孙建奎老师的论文《依托校本课程,开展德育特色教育》发表在《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2010年第3期。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退思园》、《环保小报》等在展评中获市级二、三等奖,学生佳作《美景却在同里秋色中》、《同里的美味》、《如梦似幻的同里》等发表于省市级报刊。
记得2004年同里中学新行政大楼开工建造时,就在建筑工地现场发现了距今5500年的菘泽文化遗址,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如今新行政大楼巍然屹立,它的正面悬挂着两条竖幅——“同川同文,仁美德馨,和谐发展显特色;立人达人,思学才俊,教育事业著华章。”——正昭示着同里中学继往开来的奋斗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