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缘由
一直以来,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中《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的内容让我感到困惑,困惑是因为Word软件小学在讲、初中也在讲,那么针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一模块,高中生应该学些什么,教师又应该如何教?为此,我认真学习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通过网络下载并学习了国内知名专家的培训讲稿,还利用QQ与一些信息教师进行了深度交谈,这一切都让我受益匪浅。
● 研修心得
《课标》中并没有就“文本信息的表达与加工”这一内容提出单独的要求,而是针对文本、图表等工具软件一并提出,具体内容为:“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从中我们至少可以读出两层意思:基础层面,《课标》强调的是文本信息的表达与加工,而不是Word软件的使用;更进一层,我们将目光集中于几个关键语句,“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呈现主题,表达创意”,它们强调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要根据任务需要来设计,学生的练习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或模仿教师的操作,而应该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如选择、比较、分析等。
《课标》还对信息技术的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其中一点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因此,通过对课标、教材的研究,并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我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开发。
● 研修成果
以下是我修改后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教学的。
1.引入,让思维启航
在授课之初,我与学生进行了一个名为“十年之后”的活动,请学生猜一猜不同的职业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软件。
例如,“十年后我是一名报社编辑,每天都要用到一个软件,这个软件可以帮助我进行稿件的修改与排版,当我自己写稿件的时候也离不开它,你知道这个软件是什么吗?”
有的学生很直接地回答说是Word,有的学生则说,我哪知道十年后用什么样的软件啊!
师:是的,我无法预测十年后当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时,是否还会使用这些软件,但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将有越来越多的信息需要用计算机进行加工与表达,而在这些信息中,文本信息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2.争辩,碰撞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从字体设置入手,以一则考场提示语的编辑排版为例,与学生探讨字体设置与排版要求的关系。在以前的学习使用过程中,学生对简单的编辑排版操作运用熟练,可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却很少考虑。尤其是在字体设置这样的操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技术层面的内容,可是选什么字体,则随意性较大。
例1:在考试的时候,需要在黑板上统一贴上“严肃、认真、沉着、细心”这样的提示语。如果是你,在这种情况下,将设置什么样的字体,为什么?
生1:我觉得“琥珀体”很好,因为笔划很粗,醒目。
生2:我觉得“琥珀体”不好,太粗了,无法看清。还是用楷体吧,看上去清秀一些。
生3:我觉得在这种场合下,用黑体比较好,因为黑体看上去很规范,适合考场严肃的环境。
就这样,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实践中明白了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格蕴含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适用于不同的场合。
例2:出示一段文字: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请学生将这段文字编辑排版。
生1:(操作)通过回车,调整分行显示,然后设置字体(舒体)和字号。
生2:设置字的颜色,将每行都设置不同的颜色。
生3:用艺术字作标题。
生4:添加背景图片。
在学生依次操作和回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思维碰撞的火花,这火花点燃了全班学生思考的热情。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他正在将文字颜色设置为他喜欢的颜色。
生2:不对,老师,不是我喜欢这个颜色,是小朋友喜欢。
师:真棒!这位同学在进行加工的时候,不是按自己的喜好进行设置,而是充分考虑了阅读者的年龄特征!
生5:我觉得第一位同学用舒体不好。尽管舒体看上去比较活泼,可是看这些童谣的小朋友一般处在认字的初级阶段,我们应该选用较为正规的字体,如楷体,小朋友才看得清楚。
师:太棒了,你不仅考虑了阅读者的年龄特征,更注重了阅读者的认字习惯。
在此教学环节中,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抢着回答问题,而且思考的深度明显增加。
3.总结,让理性思维升华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我现在要写一篇与童谣相关的学术论文,里面刚好要引用到这则童谣,那么,还能这样排版吗?你认为应该怎么编辑?
当我展示一篇相关的论文时,学生的概括能力马上得到了体现,他们总结出,这种情况下,童谣首先要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其次,要符合论文的排版要求。
同样的文本信息,出现的地方不同,加工的要求就完全不同,所呈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于是我提出: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首先要做到“得体”。怎样才能得体呢?通过考场提示语的例子到童谣以及论文的例子,学生得出结论:一是要符合文本信息的主题与风格;二是要适合阅读对象的特征及应用的场合。
4.拓展,发展思维更精彩
到这个层面,学生的思考已经深入且全面了,我又提出一个问题:文本信息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那是不是只需通过那些编辑与排版的方法,就能让文本表达得更好了呢?
例3:“我们将音乐分为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在中国音乐里面又分为大陆音乐和港澳台音乐,大陆音乐里面分了男歌手,女歌手和乐队组合,女歌手有宋祖英、彭丽媛……”能否通过前面改变字体字号字色的方法,让这段文字信息表达得更清楚?
一开始,学生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这时有一个学生试探着回答用“树形图”,而这在Office里被称为“组织结构图”。此时,我稍加介绍,学生就明白了组织结构图的作用和简单用法。我又请一位学生在组织结构图中添加自己喜欢的一个歌手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了组织结构图的基本使用方法。
有了这样的例子,学生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他们又提出了表格法、项目符号法等,我告诉了学生,这些方法叫结构化表达。如果说前面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思维则是向更广的范围拓展。
可见,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不仅可以做表面的工作,还可以从文本信息本身入手,采用结构化的表达方式,使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更“巧妙”。当然,要巧妙,除了进行结构化处理以外,还可以图像化。
例如,我以去泰国旅游的一个小插曲为例,让学生猜泰国洗手间门上所写的单词,哪个是男、哪个是女(如图1),这样的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最后,我公布答案,并提出如果不用文字,而是用如图2所示的图标,那大家都不会走错厕所了。通过这一特例,学生也理解了借助图像表达信息,不仅形象直观,还可以超越文字的界限,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交流。
5.练习,为学生打开一扇奇妙的窗
练习也可以是轻松有趣的。在课程的最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一位华人艺术家——徐冰和他设计的神奇的“英文方块字”。让学生根据左右英文字母的对照表和示例(如图3),将“I love you”写成方块的形式。
● 反思
我就此课的研究过程,与一些教师进行过分享交流,他们对我的设计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因此可以说经过修改后的教学是成功的。这次的学习和实践过程,让我经历了研究时炼狱般的痛苦,收获了成功时的喜悦,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学生不仅能在多媒体教室里和我一起上完这节课,而且创意不断、妙语连珠——原来信息技术课也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