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一些走在信息化前列的学校开拓思路,尝试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如以信息化应用构建学校特色、家校互动、心理辅导、兴趣教育、网络德育等。尽管这些成功的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其推广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对这些成功的案例进行专门的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创新应用,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应运而生。
目前,参与该课题研究的部分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学校管理模式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技术手段创新等诸多方面初见成果。为此,《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作为《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研究》总课题及其子课题管理单位(总课题组),遴选部分子课题学校的优秀课题报告进行展示,希望对于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其他学校以及其他有志于此的学校,在学校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方面有所借鉴,从而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发展。
本期主要展示河北省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湖北省黄石市马家嘴小学、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潘营初级中学、河北省迁安市木厂口镇初级中学,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的研究目标与方法(节选)。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网络互动平台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的研究
● 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发挥网络优势,搭建互动平台,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品德、学习、个性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1.构建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加强师生沟通,倾听学生倾诉,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切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习,构建学生的健康人格。
2.构建生生互动平台。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会与同龄人交往和沟通,学会和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通过研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构建家校互动平台。通过研究,促使学校、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心理动态、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通过研究,增强教育合力,互相献计献策,为学生的成长塑造良好的氛围。
● 实验研究的方法手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如下。
实验法: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作出分析和控制,验证网络互动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联系,探讨利用网络进行师生、生生、家校之间和谐互动的策略和方法。
行动研究法:网络这一交流工具给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往带来了新的契机。利用网络来解决一些传统交往方式下不能解决的问题,利用博客、QQ、论坛等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目的。
个案法:在研究中,选取部分学生作为个案进行跟踪,从而深入地了解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品德行为等各方面的变化情况。
访谈法:为了解学生的变化情况,会不定期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以便从多种角度来验证学生的变化情况。
调查法:在实验开题、实施时对实验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
文献研究法:借鉴国内外关于家校合作、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用来引导实验研究。
河北省迁安市第四实验小学
主题学习网站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主题学习网站具有两大功能,即服务于学生学习和服务于教师教学。我们的课题研究就紧紧围绕着它的两大功能,即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如何运用学习网站的丰富资源创设有意义、有内涵的学习情境。同时将学校中的分散的、个别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形式、实践模式、经验与教训收集与整理,形成一系列完整的、可借鉴的系统模式,供更多教师参考、应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
重点:主题学习网站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创设有意义、有内涵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运用主题学习网站的尺度;教师如何建构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网站框架;教师利用主题网站进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等等。
难点:学科网站能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工具支持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互通;如何为学生提供各种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实现相互之间的交流,参加各种类型的协商、讨论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 研究目的、方法
研究目的:在研究的过程中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水平较高的主题学习网站;分学科、分学段探讨学科网站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模式。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我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课堂教学的现状;使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主题学习网站在中高年级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途径;运用行动研究法,利用课堂观察、案例、课例等形式,探索主题学习网站在中高年级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模式。另外,本研究还将在不同阶段使用访谈法、叙事研究法等方法来辅助研究的进行。
湖北省黄石市马家嘴小学
依托信息技术,关注学生专长发展,构建学生成长的趣园
● 课题选题的意义
本课题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特长,从而更有效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关注对学生特长的研究,从而形成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成长乐园模式,把学生真正推向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创新者、知识的构建者,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 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的具体角度。研究开放式课堂的组建结构;研究中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中比较集中的板块;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生不同个性特长板块中应用的模式;研究在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时教师“导”的重要作用。
2.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途径主要有:学习理论文章,参加媒体培训,打破现有教室,依据学生个性特长重组课堂,撰写论文等。通过探索信息技术应用与关注学生特长的课堂整合,来观察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研究怎样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各特长课堂学生的特长发展。
3.课题研究的目标。探索适应不同特长学生发展的开放式课堂结构;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驾驭课堂的能力;初步形成适应我校教师、学生特点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课堂”的课堂模式;促进每一名学生个性特长的深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 课题研究的价值
1.创新之处。学校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模式研究尚处于尝试阶段,缺乏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总结经验,不断摸索。本课题旨在“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构建开放式学习趣园”,对推动教育的全面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实验与研究,研究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创新应用科学方法,推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学校品牌”工作在我校健康、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实验与研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深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潘营初级中学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发学习兴趣创新模式的研究
● 课题研究方案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资源为依托,通过理论思考、实践总结等途径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模式方面: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各种教育资源,探索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与途径,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程序结构。
教师方面: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素质,经过学习与培训,能熟练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和其他信息技术设施,合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创设自主与开放、交流与协作的学科教学环境。
学生方面:逐步适应开放的教学环境,调整学习的方法,掌握信息化环境下资源的获取、处理及应用技能,在教学环境中既要发现问题,更要能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 实验方案实施——教学实验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分别在七、八、九三个年级选取四个班,其中两个为实验班,两个为对比班。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并且用最终的实验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和检验。例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如“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中师生关系及师生课堂行为的影响”、“使用多媒体课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等。学校计划在课题结题的时候,利用综合成绩与理、化、生学科考核成绩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
河北省迁安市木厂口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