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张秀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3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整个学习过程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有着重要实践意义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应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的课堂始终都充满着活力。我在教学中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做出了一些尝试。
  
  ● 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
  
  小学生有着好动、爱玩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加入一些带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内容。比如,为了让学生对键盘学习保持良好的兴趣,我利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青蛙过河”游戏,给学生演示怎样利用键盘,让屏幕中的青蛙顺利过河的场景。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再邀请几个学生上讲台亲自操作一下,看着一只只青蛙顺利地过了河,台下的学生羡慕不已。然后我趁势说到:“键盘的作用可不是仅仅只有让青蛙过河,还有成千上万个功能等着我们去开发呢。”于是,学生在兴趣激发下,开始了主动、积极的学习。
  
  ● 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合理切题的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还是以键盘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键盘的构造,我特意设置了一个场景,让一小杯水洒到了键盘上,然后急忙拆卸进行清理。但是拆卸之后,我却故意表示自己组装不上了,随之求助于学生。看着学生着急的神情,我向他们建议到,要想帮助老师,必须先了解键盘的构造,只有将键盘的知识都学会了,才能给予老师帮助。于是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学习。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为明确。
  
  ● 主动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就要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系列的任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任务,进行阶段划分,直至最后完全解决。比如,在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时,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几道计算题,让学生回家用计算机上的计算器算出答案。等到上课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阐述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对遇到的问题,可以和教师一起探讨,也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亲身的体验中完成学习的全过程。
  
  ● 合理设置学习内容
  
  对于操作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技能的掌握需要经过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如果学会了该操作技能,但没有进行重复训练,也许过几天后就会忘记这一操作方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但是,重复训练和保持兴趣是一对矛盾体。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一矛盾,开展重复训练,基础较好的少数学生感到根本不必要,教师还未讲完操作步骤,学生都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不开展重复训练,则会使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使得学生差距变得越来越大。那么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更好地引导,先设置较易的任务,再慢慢地增加难度,这样学生在反复操练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自然也就懂得了只要勤于操作,胜利自然属于自己的道理。
  心理学表明,兴趣能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心态,能推动人们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必须使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参与教学的任何活动都将是勉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