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活动课程。如何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何运用恰当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这门课程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自从网络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大大优化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环境,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到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网络多媒体的具体化、清晰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真实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感悟了道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也使课堂充满情趣,生机盎然。
●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运用网络多媒体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助于突破学生认识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达到激趣、促思、明理的目的。教师可通过网络搜索、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去体验,进而拉近情感距离。例如,我在教授《放飞和平鸽》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先从网络搜索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片段播放给学生看,再搜索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及近期的利比亚战争的图片进行课堂展示。硝烟弥漫的战场,激起了学生要和平不要战争,要让世界永久沐浴在和平中的强烈情感共鸣。
●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用网络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识社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例如,我在教《只有一个地球》时,首先展示一幅事先从网络上搜索的关于春天景色对比的画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分别成立气候变暖调查小组、环境污染调查小组、动植物保护调查小组等七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走访气象局,深入受污染的颍河,走进田间地头,探究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问题,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气候变暖小组为例,小组成员走访了气象局,查阅了相关资料,上网搜索了相关内容,知道了温室效应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并出具调查报告,罗列了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终于明白原来这都是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后果。为了天更蓝、花更艳、水更清,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拾起每一片纸屑,爱护每一棵小草,争做环保小卫士。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果环境持续遭到破坏,人类将遭受更大的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网络多媒体进入课堂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真正把品德教育做到了学生的心里。
●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教师在黑板上讲道理,学生在座位上听道理,这样的品德教育总是在唱高调中度过。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呢?教师只要恰当地运用网络多媒体,就能避免单向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以伙伴和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形成生命的同构,经历生命的共渡,和他们一起体验、思考、感受。例如,我在教《学会合作》一课时,首先播放从网络上下载的几则合作的成功范例,把学生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归纳阶段,学生踊跃发言,不仅谈到了合作的好处,还谈到了合作的注意事项。由于视频把学生带到了现实生活中,学生谈论的也是他们关心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样他们就有了共鸣、理解、体验。
● 促进多元交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相继建成,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交流沟通逐步成为现实。传统的以书为本的学习方式受到严峻挑战,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应积极探索,让网络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该门学科的教学,让品德与社会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例如,我在教《我的未来不是梦》一课时,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班级博客及网上信箱开展互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互联网和朋友、长辈、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请他们赠送些鼓励的话,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初中生活予以展望。在上第二节课时,学生积极发言,纷纷展示自己互动的成效。网上的互动让学生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克服了面对面讲话的尴尬。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明白了在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社会。网上搭建的互动平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交往沟通能力。
总之,网络多媒体改变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它促使教师转变角色、转变观念,推进以探究为主、以学生为主的多元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天地。授课教师更应以学生为本,通过网络多媒体把书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鉴赏能力、生存能力,使学生在个性化的教学中,提升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