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 两个城 一堂课

2011-12-29 00:00:00倪丽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年13期


  一般的教研活动,我们总习惯于“一个人准备,一群人听课,几个人评课”的模式。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如对教师的课堂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等,都能清晰地了解。但它的弊端是,这堂课更像是一个人的歌唱,观众侧重于最后的视觉、听觉效果,而没有关注这美丽声音的由来和生成。新课程倡导注重过程,可我们的教研活动却只重结果,这是很遗憾的。因为一位教师拿到教材后,如何解读、取舍、预设,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可惜因为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研过程中,这些往往被忽略了。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利用网络的便捷和自由,吸纳一些志同道合的同行,开展网上教研,进行真正“重过程”的教研活动。
  今年5月至6月,历时整整一个月,我和在网上结识的远在海宁的幽兰老师完成了一次远程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 聚焦《夸父追日》,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
  
  5月,我要参加区里的一个赛课活动,选定了神话主题的课文《夸父追日》。恰巧,海宁的幽兰老师也正在研究《阅读课中的主线索》这一课题,将《夸父追日》作为了她的汇报课。五一长假,我们各自在家里进行了文本的研读。
  有一位教师说过:一个语文教师拿到文本,首先是以“读者”的身份去读,让文本打动自己;而后是以“教师”的身份读,发现文本的“精华区”;最后是以“学生”的身份去读,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我和幽兰老师都认同这一观点,于是我们有了各自的文本解读,首先从人文内涵上同步接近了文本。
  5月8日,我在教育博客上上传了自己的文本解读──《追寻追日的夸父》: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是《山海经•海外北经》里的夸父。
  与之相提并论的是精卫。“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编于战国到东汉年间,大概是由多个人编写,朝代考证有点困难,但终究,这些故事形成于上古,伴随着我们上下几千年。夸父与精卫,就这样一直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像一个隐性的基因,在平日看到的都是平和稳重、从容淡然的人,但总有那么些人身上,总有那么个瞬间,普通的一个人也会像夸父一样执着和坚韧,甚至是疯狂。
  ……
  其实,做夸父,一点都不悲,最悲哀的是,人活着不知道自己该追什么。
  5月12日,幽兰上传了与文本有关的多维阅读材料。
  这个阶段,我们都以普通读者的身份,用自己的阅历、情感和智慧解读文本,都被夸父的执着所震撼。有人会说,这与教研有关系吗?没有技巧,没有理念!但我觉得如果一个文本没有打动你,你又如何让学生被文本打动?教师没有先和文本对话,又怎么指引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 解构《夸父追日》,以教师的视角预设课堂
  
  两千多字的《寻找“夸父追日”的阅读主线索》是幽兰老师的惊人之作,5月中旬上传于博客之后点击甚众,我想那么多同行阅读和评论,主要是因为幽兰老师把做课“过程”坦诚直观地展示出来,无论是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地方,都一览无遗:
  《夸父追日》一课,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至今都难以确定阅读的主线索,是不是又要在茫然与忙碌中错过思索呢?无奈,逼迫自己,就这么一边打着文字,一边寻找了。
  思考《夸父追日》的人文内涵
  看到这个神话,你会为夸父伟大的精神所感染。他有理想,希望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他勇敢,敢于尝试前人都不曾有过的伟大创举─追赶太阳……
  尤其是他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的形象多么威武,插图上的夸父浓眉大眼……那么,学习这一课该如何把握夸父的精神,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人文内涵呢?
  ……
  品味《夸父追日》的语言韵味
  从头读到尾,课文没有明显的句式、词性方面的规律可以挖掘,一下子也似乎失去了语言训练点。但是每篇课文肯定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价值,这一课的价值在哪里呢?
  ……
  寻找《夸父追日》的主线索
  文字、插图,语言、方法、精神,都细细分析了,那么究竟以什么作为学生阅读的主线索呢,似乎还是茫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阅读自然得回归学生的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询问其他教师的感受,有意识地调查个别学生的兴趣,最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是它的“神奇”,他们喜欢这个神奇的故事,对夸父这个神奇的人物感到好奇。
  ……
  因此,这一课的阅读主线索是不是可以这样定位:在夸张神奇的语言文字读写中,感受神话的神奇生动,感悟夸父的神奇伟大。
  没有一次教研活动,执教者能这么详尽地将自己从解读文本到设计教案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更没有人会写出来。而我觉得,这个过程,反而更能让教师受益,因为这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一招一式,这个过程,更能从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上引起教师同伴的震撼和共鸣,即使不上课,也能学到一些,让参与教研的每个人受益。
  事实也是如此,在这个博文后面,有很多跟帖:
  宁夏老师:说到神奇,忍不住想到昨天,和李进老师交流时,他说的那些精到的话语:“要通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达到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感悟,达到人文和工具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学习成功中喜欢上语文…… ”
  木讷老师:“解读”二字,不是表面的说教,更不是人云亦云的表现,而是用心读懂教材,把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和语言用心挖掘出来,用一条明晰的思路串联起来,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领悟到……
  蓝老师(笔者):两千多的文字,却只为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说只为一堂有着自己思想的有效的语文课,真是让人感叹:人不疯魔不成活!唯有痴迷其中,才能如此以苦当乐。上下求索,惊喜却在蓦然回首处。总觉得“神奇”足可以支撑起整堂课,“说神奇故事—品神奇语言—展神奇想象—感神奇精神”。删繁就简三秋树,作为一课时的略读课文,简洁明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领为辅。
  网络是虚拟的空间,但教研的交互却实实在在,敲打文字的指尖同样也飞扬着各自的思绪,灵动的智慧一样在屏幕上呈现。
  
  ● 执教《夸父追日》,以学生的收获评判课堂
  
  5月中旬和下旬,我和幽兰老师分别在萧山和海宁进行了课堂实践。课后,教研员邬老师和师傅茹国弘老师对我中段年级学习目标的把握给予了肯定,并且认为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拓展和古文引进,是可行的。对本文抓住“神奇”进行研读和写话予以表扬。
  虽然因为路途遥远没有亲历幽兰老师的课堂现场,但是从一些教师的帖子上依旧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
  木讷老师:老师的激情带动了学生的情绪,给课堂注入了活力。潜心解读,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找到了神话突显的精神,而且使这种精神贯穿始终。尤其是在解读中,学生自主感悟非常深刻,有些孩子的思考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思路。
  卓儿老师:似夸父一样执着……
  今天的课题研讨活动第一节就是她的《夸父追日》,她给的教学设计估计至少是第四版了吧!……
  在如今强调“以训练为阵地”的背景下,幽兰老师的课堂给我们以启迪。我们该如何借助语言文字训练把文本蕴含的思想内容落到实处呢?
  
  ● 反思《夸父追日》,以研究的态度盘点收获
  
  历时一个月,连结两个城市,牵动很多同行的这场远程“同课异构”到了落幕的时候。从确定教材开始,我们就利用网络技术,“演绎”了独特的《夸父追日》。当然,这项活动还有很多缺陷,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听到幽兰老师的课,但也有一些收获。
  
  ◇执教者的收获
  幽兰老师:实在难为情,钻研了那么长时间,还是没有领悟透彻,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到位,也许该再舍去些,就可以再深入些。
  蓝老师(笔者):教学忌“全”,在本次设计中,一心求全,课外拓展资料太多,反而冲淡了学习语文的气氛,要学会取舍。
   ◇听课者的收获
  木讷老师:从解读教材到设计教案,直到上课,我只能感叹幽兰老师执着的钻研精神,课堂上的睿智与投入,着实让我们敬佩。什么叫教研?让我们投入地思考,用心地解读,用情地感悟……
  卓儿老师:教者教会我,教材教会我,对教学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结果很重要,过程与方法,我想更重要。在这次远程教研活动中,虽然没有行政命令,也不是官方行为,但我还是认为这是一次很有效的教研活动,它以一种新形式,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1.注重了过程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最大的收益莫过于感受了名师(幽兰老师是海宁名师)的“做课”过程。为什么我们有时模仿名师的名课而成了“东施效颦”呢?我想那往往是因为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仅仅只是学了表面的技巧,而不理解其真正的用意。从解读到预设再到最后的课堂实战,整个过程清晰展现,这不正像“庖丁解牛”一样完整和流畅吗?
  2.解放了形式
  网络,博客,天涯成咫尺。只要愿意,我们就可以和最顶级的高手过招;只要愿意,我们就可以和名师面对面。对象自由了,时间自由了,地点也自由了。即使是拎个手提电脑去咖啡馆小坐,你依旧可以参与热火朝天的教研。不用调课,不用等人,再没有比这样的教研更让人感觉到享受和惬意了。
  3.组成了团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因这次活动,我们组成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或许见面未必相识,但我们并没有生疏,因为我们都醉心语文教学。这是信念,也是教研活动的共识,有了这个前提,我们之间的交流是没有阻碍的。
  依托网络进行教研,这也许是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方式。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我想我会继续享受这个美丽的过程。
  所有引文都选摘自以下四位教师的博客:
  幽兰老师的博客:且听风吟http://blog.zjhnedu.com/user/148/index.html
  木讷老师的博客:生活的回响http://blog.zjhnedu.com/user/143/index.html
  卓儿老师的博客:卓儿小语http://blog.zjhnedu.com/user/296/index.html
  蓝(倪丽芳)的博客:心蓝天蓝http://xinlan08.edu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