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在无锡举行。我们来自江苏省吴江市中学的高中组数学07团队的三位队员,在比赛中通过不断磨合、不断改进,利用NOC竞赛平台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较好地完成了比赛任务。
高中组数学团队的比赛课题是苏教版《柱、椎、台、球的体积》。考虑到本节内容并非高考的考查重点,而是“注重思想,提高能力”的学习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以下通过几个片段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过程进行阐述,主要体现设计的亮点和构思。
● 教学设计片段对比展示
片段一:问题教学,感受新知
原始设计
给出椎体体积公式,推导台体的体积公式,体现三类几何体的体积关系(如图1)。
最终设计
问题1:请学生结合祖暅原理思考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几何画板演示)
问题2:如何检验公式?(利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用三棱柱的分割实验得到锥体体积式)
问题3:台体是由锥体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得,台体的体积能不能用祖暅原理演绎呢?(教师几何画板演示,并完成思维导图)
问题4:类比平面几何面积公式,以上柱、锥、台体积之间的关系你发现了吗?
思辨与升华
最初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一步步条理清楚地利用化归思想向学生阐述公式的由来,推导出公式。但机械地记住公式只能让学生简单应试,对能力提高、思维训练没有帮助。面对现在的高考考查要求,的确只要公式就行了,那么到底如何设计这一环节呢?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三人有了分歧,可分为理智派和感性派。前者认为,本节内容突出公式的掌握和应用,公式的推导只要介绍就可以了;后者认为,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更应该是重点。结果后者胜出。原因是:第一,从理论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如果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和考试上,那么学生将无法从大量的学习资源中获取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能处于一种可选择的、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按部就班地给出公式,让学生掌握公式,应用公式。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第二,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探求新的课堂模式正是当下中学教学所缺失的。我们的想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求证。以4个问题为主线,贯穿柱体体积的逻辑推演过程,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获取新知。以上设计促进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讨论,让他们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开阔视野,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刻。而且在讨论中,学生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某些认识进行重组和改进,完善自己的认识,促进建构能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最后两题就是信息定义题,要求根据定义,利用已有知识体系解决问题。这与我们的教学设计相仿。
片段二:动的演示,定的理论
原始设计
用静止图片演示(如图2、图3)。
最终设计
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让图像随着数据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知识一目了然(如图4)。
思辨与升华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三个队员的想法是一致的。在教学策略上,我们要充分体现技术为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提供的服务。但多媒体技术一定要有具体的教学要求作为基础,不能天马行空。我们团队在教学内容方面,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PPT、Flash,让学生从情境中得到启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疑难问题和关键知识点上设置提问和演示相结合的手段,用Flash动画演示柱体、锥体、台体三者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语言表达所不能实现的目的,并且重点突出,有难点突破。
● 参赛感悟
【沈瑜敏】2010年7月22日下午,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决赛在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顺利落下帷幕,我们团队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回顾三天的比赛经历,这份大奖是我们三位团队成员汗水的结晶,更是我们智慧的一次碰撞,让我收获很多。
比赛的第一天上午,每位选手都要依据指定题目完成一份教学设计的详稿。《柱、椎、台、球的体积公式》这一节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不怎么被重视,可以说是一个冷门。刚开始我们三个都不知道这节课该怎么上,很是慌乱,但是马上我们就达成了共识,各自将本课的重点难点整理下来,再进行整合,统一好一条主线,也为接下来的比赛做好准备。我们大概用了半个多小时将本课的主线——祖暅原理梳理了出来,将这一定理的运用贯穿本课的始终。在剩下的一个半小时内,我们按照这条主线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我感觉完成得十分理想,信心满满地提交了这份教学设计学案。
下午我们有5个小时,三个人一起完成一份团队教学设计并且制作课件。一开始,我们阅读队友的教学设计,然后一起讨论与修改、定稿。在这一过程中,我发觉我的教学设计有很多不足,在讨论中我们达成了共识,共同完成了团队的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将制作课件的可行性也考虑在内。这是整个比赛中最忙碌的半天,所有的内容都是我们一字一句地输入电脑,制作成动画,形成演示文稿。我们三个分工明确,一人将讨论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一人制作课件,一人制作课件中的动画效果。这样,提高了我们整个制作环节的效率。
第二天上午评价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与课件,下午参照其他队伍给的意见,对本队的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修改。友队的教学设计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优点与缺点,在修改过程中,我们倾尽所有的聪明才智,将自己所能想到的、所能做到的都体现在了课件和教学设计中。
第三天就只剩下答辩一个任务,我们三个在前一天已经将答辩的演示文稿制作完成,一大早醒来感觉很轻松,我们的辛勤努力在今天也将看到结果。说实话,三天的比赛真的是体力与脑力的一次极限之旅,痛并快乐着。答辩的过程中,两位主考老师问了我们两个有关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规定的时间里简洁扼要地阐述清楚了自己的设计规划和效果的预计实施方案,获得了评委们微笑的肯定。
【张晓辉】通过三天的比赛,我彻底改变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也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本以为我们数学学科没有必要去搞什么信息化、网络化,这些东西只是一些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但在《柱、椎、台球体积公式》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将几何画板巧妙地运用到课件中,通过动画效果,把原先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生动呈现,还让学生利用信息化这个平台,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并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一个比赛环节叫作“互评”,可以对其他参赛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可以避免很多的问题,避免了直接对话的不便,有什么就说什么,授者本人可以在吸取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修改与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今后防止这类错误的再次发生。我认为在今后的教研中可以推广这一做法。
总之,通过这次的全国比赛,我认识到了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去。
【徐敏】三天的比赛下来,体力、脑力透支到了极点,但又是充实而美丽的。此次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既让我们感受了赛场热烈、紧张的氛围,又体现了团队成员的互助、协作、补位的意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受颇多。
决赛历时两天半,工作量十分大,必须合理分工,凭借各自优势,精诚合作,巧妙配合。在个人教学设计中,我们每个人都感觉所有环节已考虑得比较合理了,但下午相互一讨论一推敲,问题就出来了;交流的时候,常常当一个人的思维出现阻滞的时候,旁边另一个人不经意地轻轻一点,马上就会茅塞顿开。特别是课件制作的合作,除了分工协作做起来快而顺畅之外,对于一些思路的设计和细节的处理,共同推敲所产生的奇思妙想常常使我们振奋,不时体验到创新带来的喜悦,最后切切实实提升了我们团队每个成员的教学设计能力。在陈述与答辩时也安排好谁陈述,谁答辩,做到内容不重复,又可突出本设计的亮点与思路。在每一个环节中无不体现团结协作的力量。
网络给我们搭建了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整个活动让我感受到利用网络平台交流的优势。在第二天的评价兄弟团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运用网络平台,所有参与者可实现平等的交流,让思想自由流动起来,学习与交流半径更大、更有意义。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评价了指定的团队,看到了兄弟团队对我们的评价,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其他兄弟团队的教学设计以及评价,分享了大家的智慧,提升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可见网络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高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