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帮助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管理者等在财务危机爆发之前能够预知公司的潜在财务危机,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利的帮助,有助于企业及时监控预测财务风险,避免企业倒闭、破产的危机。文章分析了当前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风险;预警;现金流量;财务业绩
一、财务风险预警的由来
国外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早,根据现有文献记载,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最早由Fitzpartrick开始的,他通过建立一元判定模型发现判别风险能力最强的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两个比率,开创了财务风险预警实证研究的先河。1968年,Altman运用多元判定(MDA)模型,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后确定了营运资金/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普通股和优先股市价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销售收入/资产总额5个指标建立了著名的“Z-Score模型”,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判别精度。1980年,Ohlson运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的规模大小、财务结构(负债比率)、经营绩效(资产报酬率或营运资金比率)及流动性等4个因素与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具有高度相关性。继Ohlson之后,Centry、Newbold与Whitford等人沿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并将现金流量概念运用于该模型。目前,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使用较为普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一般认为,国内在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最早的学者属陈静(1999),她是第一位真正以我国公开上市公司为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对象的学者。陈晓、陈治鸿采用多元逻辑回归(Logit)模型来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顾晓安将若干个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运用指数法的计算来反映企业财务失败风险。吴世农、卢贤义选取了1998-2000年间的70家ST公司和相对应的70家非ST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多种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元判定模型和三种多元判定模型,并比较各种模型在财务困境预测中的效率。杨保安用神经网络法对30个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进行了预测,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环境的变化,现有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假定条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我国企业的自身特点更需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具有更实际的可操作性。
二、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与征兆
成功运营的企业都很相似,但是财务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幸,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
(一)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法制环境变化。主要是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各产业变化引起的企业运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GDP增长状况、进出口贸易政策、利率、汇率、劳动力供给状况、工资水平、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等。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如本币汇率提高不利于企业的出口,通货紧缩时内需不足,新《劳动合同法》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等。
2、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如果是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产品需求量少,或者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会面临产业转型的困境,也就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机率。
(二)引发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1、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比率过高。企业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以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比率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负债融资中短期债务比例过高、企业流动资产太少等,这就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财务杠杆的负效应突出,偿债能力严重不足,不少企业的流动资产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资金链断裂,加大财务风险。
2、企业赊销比重过大,应收账款过多。由于当前市场是买方市场,加之经济危机的惯性效应,多数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问题,为了扩大销路,打开市场,过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账款过度增加。加之信息不对称,企业对客户的资信缺乏客观评价,盲目赊销,致使应收账款失控,导致坏账增加,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流动性。
3、企业经营过于“多元”,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企业多元化战略应适度,不是盲目扩张,多元化经营也有主次,必须有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如果企业没有领先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管理水平、快速的应变能力、强劲的发展后劲,盲目搞多元化,大举收购其他企业,就容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使企业财务负担过重、主业萎缩,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给企业带来较大财务风险。
4、市场竞争力不断减弱。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如果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盈利空间很大,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强。反之,则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减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旦减弱,企业就无法按照计划、目标成产经营自己的产品,从而增加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5、企业现金流量不佳。一个企业现金流量是否合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质量、现金流量结构和支付能力等方面,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现金流量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不能够保证足够的现金,就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变成现实,使得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至于财务风险的征兆有很多,但主要有销售额的非预期下跌、存货积压严重、企业规模过度扩张、人员大幅变动、平均收账期延长、固定资产更新缓慢、企业信誉不断下降、企业规模过度扩张等。
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为依据,通过设置并追踪观察相关敏感性指标的变化,预报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监控,以便企业及时有效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发生的一种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跟踪子系统和财务业绩跟踪子系统。
(一)现金流量跟踪系统
企业现金流量越多,应对市场变化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越低,企业经营就越安全,因此跟踪现金流量指标可以预测财务风险的目的。具体来讲,可以用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销售现金比率指标来进行测量和分析。
1、现金流动负债比。该比率是经营活动中净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现金流动负债比越大,说明企业现金流量越充足,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反之越差,企业财务风险增大。
2、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的现金比。该比率是本期经营、投资活动现金收入与偿还债务、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比率,即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投资活动现金收入)/(偿还债务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现金支出),若该比率大于1,说明企业的投资、分配股利的能力较强,反之较弱,需要举借外债或贷款来弥补。
3、销售现金比率。该指标是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与销售额的比率,即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销售额,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越少,现金流量充足,反之,越低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
(二)财务业绩跟踪系统
企业的财务业绩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果和财务效益状况,对企业运营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进行跟踪评价,能够准确判断企业财务风险以及财务风险大小。
1、获利能力体系。获利能力指标的高低决定着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当企业发生亏损时,首先用收益抵偿亏损,其后才侵蚀企业的资本,因此,获利能力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高。该体系所选取获利能力指标主要有:(1)主营业务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该指标反映主营业务收入带来净利润的能力,越大越好。(2)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该指标反映等量成本费用所创造净利润的能力,其越高,说明企业投入所创造的净利润越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越强。(3)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股东权益,该指标反映一定投资所带来的净收益量,其越大反映投资收益越大,反之,投资收益越少,投资风险越大。(4)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用于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其越高说明企业资产利用效率越高,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
2、偿债能力体系。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的高低是判定财务风险的直接依据,偿债能力越强,说明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越小。该体系所选取的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企业总资产来源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保障程度。该指标以适中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财务风险增加。(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比率反映一年内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越大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过大则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过多,会导致资金的获利能力降低。(3)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一年内应收账款)/流动负债,速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但是速动比率过高,说明企业拥有过多的货币性资产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可能会削弱资金的获利能力。(4)长期资产适合率=(股东权益+长期负债)/(固定资产净值+长期投资净值),该比率反映企业长期资产占用与长期资金来源之间的配比关系,其大于1,说明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充足,短期债务风险小,反之小于1,说明一部分长期资产的资金由短期负债提供,存在难以偿还短期负债的风险。
3、经营能力体系。经营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资产经营效率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资产经营效率越低,则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该体系主要包含以下指标:(1)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2+期末/2),该指标越高,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越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反之较弱。(2)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该指标越大说明存货的流动性越好,存货的管理效率越高,反之越差。(3)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在一定时期、一定销售额情况下,该指标越高,说明平均需要占用的流动资产越少,资产的管理越有效,企业的经营越高效。(4)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用于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利用效率,该比率越大越好。
此外,确定各指标标准值的关键在于确定各指标有警、无警、轻警、中警或重警的临界点,实践中可以取某个行业各指标的平均数并赋予一定的权重为临界点,以此作为参照来判定财务风险大小、有无的依据。
四、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保障措施
(一)充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从理论上讲,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任何企业都是保障业务正常进行,充分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针对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现状,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理、融合、淘汰、补充,对企业运营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措施,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使得新业务与新产品的推出与会计核算规定和操作流程实现同步,以进一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
(二)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和分配等各个环节,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即是对企业各个财务环节可能出现风险的监控、分析、诊断和控制,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仅仅靠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模型来预测,而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再好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所以,在财务预警机制中需要运用内部审计机制对预警系统和企业运营环境进行评价和监控,以保证财务预警系统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是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基本前提,在企业财务活动中,要不断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监管机构
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纳入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建立较为专业化的财务风险预警监管机构是企业成功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当设立财务风险预警监管机构,并定期监控和分析企业现金流量、财务业绩一系列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Paul J. Fits Patrick.A Comparison of Rations of Successful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ith Those of Failed Firms[J].Certified Public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