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伦理研究

2011-12-29 00:00:00张金科倪德荣
中国集体经济 2011年11期


  摘要:由于内在相对薄弱的企业伦理管理体系,我国企业在目前的跨国经营浪潮中面临着伦理领域的困境。这一困境来自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的高标准伦理要求,来自发达国家原本就严格的商业伦理环境,也与东道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相关。为此,我国这些企业需要建立并完善自身的伦理管理体系,包括建立伦理规范、设置伦理管理组织机构、开展员工伦理培训等。
  关键词:跨国经营;企业伦理;伦理
  一、导言
  伴随我国经济连续30余年的高速发展,众多国内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其中不少企业相继加入到跨国经营的浪潮中。至今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跨国经营将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加有利的商业机会。同时,它也给这些企业带来诸多挑战。而企业伦理方面的挑战是重要的挑战之一。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在我国有不同的含义界定,既有广义地界定为经济伦理(周中之、高慧珠,2002),也有狭义地界定为企业工商活动中的伦理(徐大建,2009)。本文基于狭义的企业伦理概念展开阐述。
  关于企业跨国经营下的企业伦理研究,讨论对象较多集中在以发达国家为母公司所在地的跨国公司。美国学者理查德·狄乔治(2001)曾经试图研究制定普遍适用的跨国公司伦理守则。他提出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运作的七条具体准则。陆晓禾(2005)概括了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面临的五大挑战,其中第二项挑战就是全球化和全球伦理。全球化是一个包含技术、文化、法律和环境等多从内容的,正在进行的过程,伦理道德是全球化固有的一个方面。赵秀丽(2004)分析了跨国公司在营销道德领域存在的两种道德困境: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和由于文化价值观差异引起的道德冲突。王丽英(2007)分析了跨国公司在我国受人关注的伦理失范现象,王丽英将那些伦理失范的原因主要归之于跨文化伦理的冲突。并提出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强化企业的伦理秩序建设,包括企业价值决策理念的确认、企业制度的完善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措施来化解它们在中国的道德困境。
  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我国那些走向国际的公司,经历了不同的国内发展历程,进入跨国经营的时代较晚,因而面临着不同的伦理挑战。本文考察当今从我国本土走向世界的企业,分析它们面临的独特的伦理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公司在完善伦理体系、应对挑战方面的努力方向。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伦理困境
  (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企业伦理意识薄弱
  基于我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道德现象,可以判读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企业伦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一方面,国内企业涉及不正当竞争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数目较多。另一方面,近年来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不道德工商活动时有发生。此外,在国际上我国企业还面临着倾销、盗版、侵犯知识产权、压榨劳工、忽视消费者权益、浪费资源、污染和破坏环境等方面的伦理指责。
  (二)国际社会往往对跨国公司提出更高的伦理要求
  跨国公司的重大经济影响力自然地延伸到企业伦理领域。在企业伦理理念和实践的发展历程中,跨国公司总是扮演着“明星”的角色:一方面,跨国公司的伦理丑闻,总是引起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最大关注。另一方面,在企业伦理实践上领先的,也常常是跨国公司。自然地,社会公众倾向于对于跨国公司的伦理践行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需要顺应个国际社会的这一要求,重视和遵守国际上共同的企业伦理规范。国外有学者研究指出,国际规范是在特定的身份下,集体对不同行为者正确行为的期望。规范不仅能够约束行为者的行为,同时也能建构行为者的观念与利益。
  我国社会公众和媒体对于在华跨国公司不道德行为的高度关注,反映了跨国经营者面临的高伦理要求。2006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了33家驻华跨国公司环保违规的事件。这些跨国公司涉及世界著名的企业如松下、百事、雀巢、必胜客等等,违规事项包括“任意超标排放废水”、“未建污染治理设施便擅自投入生产,造成严重污染”、“电镀生产线存在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废水处理设施未保证正常运转致废水超标排放”、“未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等等。
  尽管,在华跨国企业在环保上总体好于国内企业。违规的在华跨国公司有30多家,但这是从2700家违规企业中搜集得来,与剩下的2600多家国内违规企业相比,跨国企业显然少得多。
  但是该篇报道依然明确指出,跨国公司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企业群体,在环保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应当表现得比其他企业更优秀。“跨国公司是行业领头羊,不应该是平均水平。”“提起家电,中国人想起的会是索尼;提起饮料,想起的是可口可乐。作为一个被中国人信赖的国际企业,它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这种现象也许反映了公众关于责任和能力关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期待:能力越大者,责任越大。
  面对国际社会对于跨国公司更高的伦理要求,我国许许多多跨出国门时间不长的公司往往遭遇不适应。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短暂,商业伦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这些公司在经营跨国业务中,遵照习惯采取了在国内常见的“潜规则”做法。然而,在国内通常不会被惩罚的行为,在国际上却会遭受严厉制裁。
  (三)发达东道国相对较高的企业伦理标准
  经济、社会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法治规则健全、商业伦理思想和实践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因而总体商业伦理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自然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营的跨国企业需要接受并基本适应了这种较高的伦理评价环境。
  首先,发达国家的商业伦理高要求体现在严格的法治环境。企业会由于其不道德行为遭受严厉的惩罚。因而,这种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整个国家企业伦理高水准的基本制度保障。1999年,在美国,东芝笔记本电脑被消费者指控其产品存在“可能引起存盘错误而导致数据破坏”的瑕疵”。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法院审理的结果将可能导致东芝破产。因此,东芝不得不选择代价较低的庭外和解,和解金额高达10.5亿美元。而对于中国的同一款笔记本电脑用户,东芝只提供“补丁软件”下载的服务作为补偿。这一事件中,我国的法律专家也指出,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是完备的,可以据以追究东芝的赔偿责任的。但结果仍是不了了之,表明我国在应对企业伦理事件时执法环节存在重大缺陷。东芝笔记本电脑事件很典型地反映了发达国家严格的执法体系,对企业伦理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涉及不道德行为,企业要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破产。
  其次,发达国家的多数企业都制订有自己的企业伦理守则(codeofethics),或者称为企业行动宪章(Business Conduct Code)。企业伦理守则为公司及其内部员工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伦理指导,也是各个公司保持一定伦理水准的重要制度保障,从而在企业伦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美国伦理研究中心的资料,1964年,美国大企业中约有40%的企业制订有企业伦理守则。1987年,在200家企业中约有87%的企业有宪章或类似的伦理守则。20世纪90年代中期,《幸福》杂志排名前500的大公司中,90%以上的企业制定有成文的企业伦理守则来规范其员工行为。
  此外,发达国家企业伦理的高水准也体现在公司内部的伦理机构设置上。仍以美国为例,在美国,大约有3/5的大企业设有专门的企业伦理机构,如在董事会下设置伦理委员会。同时,美国企业通常还设置伦理主管来具体负责企业伦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前1000家企业中,有20%的企业聘用有伦理主管,他们的主要职责包括:训练员工遵守正确的企业行动准则;负责解答员工提出的对可能发生的不正当经营行为的质疑,并对员工进行伦理培训或教育。到1990年代中期,30%-40%的美国企业都对员工进行过某种形式的伦理培训。
  
  (四)源于经济民族主义的歧视性伦理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民族主义是相伴存在的。学者在探究经济民族主义时,将这种思潮和实践追溯到重商主义。吴继侠(2006)提出,最近一轮经济民族主义复兴始于2005年,范围之广遍及美国、欧洲、亚洲等等国家和地区。其表现方式涉及发达国家在市场进入和跨国收购事件中设置障碍,以及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家的能源企业的国有化。
  我国一些海外经营企业已经遭遇到了民族主义的冲击。如2004年西班牙鞋商和贸易保护主义者打着保护民族产业的旗号,针对中国鞋发起了多起游行、示威、抗议活动,9月17日,在埃尔切市发生了“烧鞋事件”。2005年3月24日晚,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发生了中国国英商品城遭抢劫事件。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尤尼科公司受阻失败事件。诸多事实均反映出跨国经营中普遍存在的来自东道国经济民族主义障碍。
  经济民族主义的存在给跨国企业的经营带来艰巨挑战,使得跨国企业在东道国受到不公正对待。诸多不公正待遇中,挑剔的伦理要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陈志武(2004)研究了中国石油公司海外投资中可能遭遇的民族主义威胁,既有极端的产权和资产被“没收”的威胁,也有相对温和的税收歧视、政策歧视、立法歧视等。政策歧视和立法歧视根本上是商业伦理歧视的体现。
  跨国公司在国内曝光的诸多伦理丑闻,同样是跨国经营遭遇伦理歧视的现实例证。在华跨国公司伦理事件之所以引起我们社会普遍的特别关注。首先,源于跨国公司自身的伦理缺陷。其次,源于前文指出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公众心理效应。此外,国内同样存在的经济民族主义倾向也是毋庸置疑的,这种倾向进一步强化了跨国公司所面临更加挑剔的商业伦理评价尺度。
  三、建立并完善企业伦理管理体系,应对伦理困境
  (一)借鉴国际通行的跨国公司伦理标准,制订公司的伦理规范
  制订明确的公司伦理规范,是建立企业伦理管理体系的第一步。经过长期实践的坚持和浸润,成为公司的文化基因。在充分重视公司伦理管理的前提下,公司决策层首先需要制订明文的公司行为准则。行为准则的制定过程中,研究国际上著名跨国公司的伦理管理经验和行为准则,以及国际商业伦理观念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动态,将会有助于确定更加适当的行为规范。
  公司行为规范应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概括性强的基本伦理准则,具有方向性指导的伦理功能,以及统领公司文化的功能。二是制订具体的行为规范,为公司内部的成员提供可操作的行为指导。公司行为准则或者称为公司伦理准则的确定,将为公司在具体经营、管理中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二)建立公司伦理管理组织
  除了制订明确的公司行为规范,建立伦理管理组织机构也是企业伦理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伦理管理活动的组织和人力保证。
  在董事会中设置企业伦理管理委员会是国际上通行的伦理组织经验。典型的伦理管理委员会的职能通常包括这些内容:公司解决各种伦理问题的中心,向总裁和董事会负责;在涉及伦理的问题上与各个部门主管沟通、联络,并与公司员工接触;负责定期审查公司的伦理准则,并及时更新;负责对公司职员的伦理培训;检查、监督伦理准则在公司各个部门、环节得到执行;就公司企业伦理方案的执行状况与实际效果向公司的董事会提交年度报告及其他相关事宜等。
  (三)制度化地对员工进行伦理培训
  公司对所有员工开展伦理培训是伦理管理的基础环节。西方国家许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专门的伦理培训,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30%-40%的美国企业对员工进行某种形式的伦理培训。现在,一些大企业都把伦理培训作为对员工的基本教育。实证研究表明,十周左右的培训计划效果最佳,短期的速成培训模式是不成功的。
  借助培训,公司员工得以认知、理解商业伦理的功能和必要性、公司的价值观,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把握员工伦理手册中各项具体行为道德准则的含义。对于公司日常的伦理管理而言,伦理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同时,公司内部各种沟通途径,也可以发挥伦理培训的功能。如企业内刊、企业网站等等,都可以设置专栏,来解释、讨论公司的伦理政策,以及日常经营管理中遇到和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
  通过有效的培训方式,使得企业员工的伦理意识、伦理素养得到提升,自然有助于整个公司的商业伦理水平提升。比如,大大减少不道德事件的发生,以及在不道德行为发生后,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来应对。
  (四)始终秉持高的伦理标准,避免机会主义倾向
  我国企业跨在国经营过程中的企业伦理建设与管理,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分支经营机构,其企业伦理体系还要体现对当地文化风俗的充分尊重。
  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社会往往存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多情况下是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因而,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在伦理规范的制订和实践中需要充分认识所在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并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质。
  与尊重当地文化相关的一个敏感问题是,假如当地商业伦理水准相对较低,中资企业应当如何应对?这样的情形在世界上那些欠发达国家是不罕见的。这时企业应当坚持自己高水准的企业伦理规范,避免受到机会主义诱惑落入不道德的陷阱。这正是当前一些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我国遇到的道德困境。
  在我国开展跨国经营的诺维信公司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典范。该公司在将生产和研发带入我国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工作是环境污染问题:怎样处理污水和固体废物?因此,诺维信在我国的经营机构的第一批进口样品不是产品而是废水和废渣。然而,这让我国当时的海关和其他政府相关部门大为不解。他们把诺维信看作“一个神经有问题的公司”。诺维信为进口废水废渣样品而费尽周折,而目的仅仅是不去加重对这个国家的污染。当时国内还不曾将环保纳入成本核算,不仅海关程序复杂,地方政府也不解其中原委。诺维信遇到了一个伦理要求较低的国家,然而,该公司未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去敷衍责任,去追求更容易、更高的利润,而是坚持自己的标准,努力将更先进的环保理念带入我国。通过耐心的沟通交流,诺维信使员工和中方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认识到公司对企业伦理理念的执著,也使诺维信在我国吸纳了第一批同道者创建诺维信中国生产公司,并同样执著地继续在我国推行公司的理念。
  四、结论与展望
  对于开展跨国经营的我国企业而言,面临诸多因素形成的更高的伦理要求挑战。强化企业伦理意识,系统化地建立企业伦理管理体系,以及提升伦理执行水平是应对来自这一挑战的基本策略。然而,这或许会形成一个的鸿沟:同一企业内部国内分支机构的企业伦理水平低于海外部门。这样的差距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公司怎么样面对这一差距?也许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志乐.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中国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