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发展重在传承文明

2011-12-29 00:00:00邹英萍
人力资源 2011年3期


  
  从张谷英村的“精神家园”说起
  
  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境内的张谷英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张谷英村因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被盛誉为“天下第一村”。然而,张谷英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遗世独立的精神文化——“耕读继世,孝友传家”。作为宗亲文化,“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是始建者为后世子孙立下的安家立世之道,代表了张谷英村的耕读文化和家风。张谷英村族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谨守着先祖“识时务、顺天然、重教育、兴礼义”的遗训,重礼仪、教育,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内人团结和睦,几世同堂,尽享天伦之乐;不以族大而欺压附近异姓邻居,与邻村人关系友善,互相帮助,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印证了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从小处说可治家,往大的说可安邦。
  一部家族文化史浓缩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一章,彰显了组织文化发展中的精神文明之花。张谷英村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固然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保护:根植于张谷英村族人血液中的信仰,践行于孜孜以求的文明传统、古训家风等所凝结的文化精髓,更值得我们站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考量,对文明加以传承与弘扬。让我们在欣赏张谷英村500余年家族存续之背后,不得不认真审视张谷英村的“精神家园”及其内涵。如: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立家理念,耕读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持家风格,宗亲文化中“孝友传家”的治家习俗,张谷英村家族文明无不闪烁着博大精深儒家思想的光辉,展现着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璀璨,诠释着“家族发达看文化,文化发展看文明”的朴素道理。为当今企业文化发展中如何传承文明因子、塑造企业的“精神家园”、引领企业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企业文化发展呼唤“精神家园”
  
  中国企业迫切期待生存长久的“家园”,是基于有些企业昙花一现的生存困境。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8年,欧美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3.7年,与欧洲和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12.5年、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8.2年相差很多。因而,企业树立“家园”意识,就是需要企业基业长青,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打造百年企业。众所周知,企业基业长青依靠的是核心竞争能力。从实践上看,企业一年成功靠促销,十年成功靠产品,百年成功靠管理。管理成功背后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成为稳固核心竞争力、维护企业“家园”的保障。
  中国企业文化呼唤“精神家园”,是出于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困惑的考量。从宏观上看,困惑于企业竞争面临世界经济一体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竞争面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大趋势,文化发展如何支持百年企业的精神建设成为新课题。从微观上看,困惑于企业文化如何落地,即企业文化如何被员工认同,并且发挥作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严重的“温度差”现象:企业这头很热,员工那头较冷。企业文化发展由此而与初衷渐行渐远:文化理念具备完整理论,虽然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但没有进入员工心中,使之远离群众,失去支撑基础;文化推进运用创新手段,引入日本、欧美等企业管理文化,虽然形式化、形象化、国际化,但文化内涵偏离了本土化,使之远离本源,失去延续根基;文化实践显现管理强势,虽然强调执行力,但不强调领导力,使之远离了纽带,失去信任基础,不一而足。所以说,企业文化发展亟需“精神家园”——抚慰心灵,找寻寄托之所。
  
  归真返璞,文明入驻企业的“精神家园”
  
  借鉴张谷英村的文化成果,面对文化的“博大精深”,困惑中的企业文化发展不如“大道至简”,把归真返璞作为重塑“精神家园”的主题。
  一要抓住“精神家园”实质以赋予内涵,让“精神家园”具有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等特征。包容性,指“精神家园”应不分高低贵贱,成为大家忘记身份的精神场所;多元化,指“精神家园”不应过分追求精神成分的一致性,应成为英雄文化、草根文化等多种文化并存的精神场所;开放性,指“精神家园”应不搞封闭心扉的束缚,成为大家放飞思想、交流心灵的精神场所。
  二要遵循“精神家园”的常规以回归本真。回归文化本真,从结果上看,如《字典》中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过程中看,如《辞源》将其解释为“文治和教化”。遵循文化常规,就是文化建设要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起步于我们掌握的基本知识,植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土壤,适应于我们生存的文化环境。
  三要让文明入驻“精神家园”以引领企业文化发展。返璞归真最终要发挥好文明的引领作用,让文明重塑企业的“精神家园”:文明引领健康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塑造物质文化,追寻百年企业的梦想。
  
  传承文明,重塑企业的
  “文明家园”
  
  企业发展命运与其文化属性紧密相关。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其文化属性的产物。以文明塑造企业“精神家园”,实质上就是打造企业的文明发展基地,即“文明家园”。企业文化作为精神产物,看似无形,又与物质生产如影随形、能够感知;虽源自人的心灵深处,不便描述和衡量,但可用常识来解读“传承文明”作为企业文化发展主题。通俗地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意识及内涵的总称。企业文化首先是能够区别其他企业而特有的、标志性的、统一的意识;其次是有价值的精神财富。所以建设“文明家园”,应回归企业文化常识来解读。
  
  1.缺失文明,迷失家园
  企业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并在管理学领域研究和推广以来,我国企业在文化建设课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从前进中看,企业精神文化未能很好地统一意识是不争的事实,无法回避“缺失文明,迷失家园”的现实,体现在:有些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缺失社会责任,如经营中存在无视公共利益与道德要求、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等负面行为;有些企业在管理发展中忽视人性,如管理制度中漠视员工精神需求与修养要求,压抑员工个性,压制情感诉求,缺乏职业成长空间等人文关怀。
  文明的缺失导致了企业价值观的偏离,使企业经营管理在前行的路上陷入了“认识误区、管理误区和战略误区”的迷局。加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企业精神领域逐渐“荒芜化”,组织丧失精神引领和力量凝聚,企业文化逐步失去号召力;在物欲横流的感官刺激下,员工思想观念逐渐“泛滥化”,员工丧失心里寄托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逐步失去归属感。
  
  2.崇尚文明,建造家园
  崇尚文明是企业引领员工精神追求的必要前提。文明,是由原始进入开化的状态,显示着人类的进步和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社会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崇尚文明更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追求和修养,离开文明就谈不上精神追求,说明还处于未开化的蒙昧状态。向往善良是每个人都有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抛开“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假定的讨论,用向善的心理本能引导我们向往文明的精神追求,建立起个人文明、企业文明和社会文明。
  建造家园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必要保障。企业文化落地期待的是“人的精神属性”回归:在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中落实“以人为本”,用制度文明唤醒员工的“自我意识”,构建企业统一意识的“精神家园”,吸引员工主动参与;构建管理制度中的人性化,增强管理实践中的人情味,激活人的精神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弘扬文明精神,建设“文明家园”,构建企业文明的发展基地。
  
  3.践行文明,构筑和谐家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企业文化效益是不能用科学工具精确衡量的,甚至是难以直接评估的,但可通过实践去间接地验证和评估效果。判断一个企业文化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的文化理念有多先进,认知多少,而应看它的理念体系有多少转化为行动,实践了多少。作为精神财富创造的主体,企业精神的文明价值主要体现在实践价值上,既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企业文明的源泉来自企业家的率先垂范,企业精神首推企业家精神。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的:“企业家精神既不是科学也非一门艺术,它是一种实践。企业家精神既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创造性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企业文明依靠全体成员的实践探索,更依靠大家对文明的传承。
  评判企业文化成熟度的标准,在于企业实际精神形态是否具有多元成分和对不同意识的包容程度。通过对人性的尊重以激活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造“精神家园”自由、和谐的空间。文化是有渊源的,企业文化多元成分中还具有与生俱来的遗传特征,并非所谓“舶来品”,易分主导文化、亚文化之流,难辨先进文化、落后文化之要。企业文化成熟就是精神和谐的统一体,多元形态的精神和谐体现在企业的文化体系与其文化实践的有机统一:在哲理层面上,是企业经营哲学理念与员工践行的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在制度层面上,是企业管理制度科学性与管理者实践艺术性的统一;在行为层面上,是企业倡导精神追求与其物质文化生产成果的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