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的内涵特别是历史文化沉淀的不相称,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解之题,究其根由,人们在强调了诸多人以外的物化因素的同时,会猛然发现,最根本而关键的因素恰恰是人的因素,然而,人这个司空见惯的字眼,从古至今,从理念到实践,其内涵又是何等的深刻而凝重……
人:一个永恒的话题
古今中外,人类全部的文化积淀无不是人的内涵的丰富与提升,人类所有的文明无不是以人为本,从某种特定意义上来说,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人是社会的最高价值体。然而,人类从社会角度对人认识的不断深化,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
倘若我们从生产力角度来审视,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不断进化的轨迹: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进化,进而向知识化社会(后工业化社会)迈进。农业社会对应的观念是“官本位”,用人的标准是“任人唯亲”,用“奴才”不用人才;工业化社会对应的观念是“利本位”,用人的标准是“任人唯能”,用“能人”不用“熊人”;而在知识化社会中则是“知识本位”,用人标准是“任人唯智”,用“超人”不用庸人。到底是有了权就有一切,还是有了钱就有~切,抑或是有了知识有了一切,这正是社会进步程度的根本标志和重要的分水岭。目前,我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向知识化社会过渡的艰难跋涉之中,而“官本位”与“利本位”的交织不清,权力与市场的纠缠不休,成为这个社会阶段的明显特征。
随着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或处在脱离农业社会实行工业化并迈向知识化社会的重要时期,人类资源掠夺型的发展模式将让位于资源平衡型的发展模式,并最终形成资源和谐型的发展模式,人类与自然的对立观将转变为二者的和谐统一观,社会、经济、生态的三元价值取向将构成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的根本载体恰恰是人本身。因此,这个时期的基本标志是:在创造社会财富的诸要素中,资金、机器设备、厂房、土地以及未受教育和培训的自然劳动力将不占主导地位,以人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人本要素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因此,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不仅要提倡物尽其用,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具体落实人尽其才,——这将成为当下最主要的社会运作机制。
人才:一个说不清的概念
抛开空泛的、抽象的人,把问题进一步具体界定,自然引发人们十分关心的一个范畴——人才。这个概念说它古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说它现代,人才学的普及仅是近几十年的事。但无论“人才”这个概念是源于传统文化理论,抑或是舶来的现代管理学新概念,我都以为它终究是一个难以说清的模糊概念。
我以为:人有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学而不知:有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生而知之是先知先觉的天才,学而知之是后知后觉的人才,学而不知是不知不觉的蠢才。不论这种说法有无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才是学而知之的。也就是说,离开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