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现状及对策

2011-12-29 00:00:00伍梅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2期


  摘要:本文对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建立区域人才开发与合作引进、培养、交流、市场服务和保障等各项机制,对进一步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人才 开发与合作 机制
  
  区域人才开发合作,是指区域内外各城市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公约、协议等形式联合起来,共同开发人才资源所进行整体协同的组织活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把北部湾建成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加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对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现状
  
  (一)成效
  1、人才开发合作平台基本建立
  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广西共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引智示范区,启动北部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引智示范区和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广西市场建设,为引进、培养和造就广西外向型人才创造条件,培养了一批熟悉东盟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广西国际人才交流中心还分别与香港特区人才交流中心、台湾地区1111人力银行签署了区域性人才交流合作协议。
  2、与东盟各国人才交流合作日益频繁
  广西与东盟各国相继建立了中国—东盟青少年培训基地、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广西—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与合作广西基地等人才培训基地。2006—2010年共派出5批次250人到新加坡等国家进修学习,输送了1000多名优秀会展人才赴美国、英国、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学习;组织派遣4000多名党政机关及重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开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紧缺外向型人才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向型人才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
  3、依托东盟小高地建设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成效明显
  自从2006年东盟人才小高地建立以来,其引进和培养外向型人才的社会效应凸显。已经吸引了包括10名博士生导师的178名高层次人才前来服务和工作,累计培训人才4300多人次,其中送到国外进行短期或中长期培训、进修、访问的73名,送到国内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进修、访问或攻读学位的669名,培养了大批商贸、会展、翻译等方面外向型高层次人才。
  (二)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与经济增长不相适应
  据统计,到2009年,北部湾经济区成立4年来区域内(六市)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下简称“三支人才队伍”)人才总量与2006年底相比减少了1.2万人,没有达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要求的年均增长3.13%(经人事部门统计)的目标,而2009年北部湾经济区GDP达245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9%。
  2、人才结构不合理,重点领域人才短缺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主要分布在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而区域内重点发展的沿海工业、港口建设、现代物流、建设规划、国际金融、国际会展、旅游开发与管理、现代农业等行业和基层单位的人才相对缺少;人才主要聚集在条件较好的南宁市和玉林市,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崇左市和防城港市人才明显不足,不能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需求。
  3、合作机制不健全,政策缺乏衔接性
  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合作、人才信息与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区域内六市还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局面,导致人才政策无法衔接,人才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人才智力无法实现共享,优势无法实现互补,不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创新北部湾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的途径
  
  (一)实现制度对接,建立一体化制度
  建立统一、平等的规则体系是人才开发合作的根本。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推进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实现北部湾经济区统一的人才政策框架体系,建立人才开发合作新机制,逐步形成统一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框架体系。将各行政区域的制度进行对接,加强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内六市的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培养、信息共享、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协调和制度衔接,以制度性合作来逐步消除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合作中的体制障碍,构建相互兼容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的制度平台,形成北部湾经济区内无障碍的人才制度环境。
  (二)创新人才引进合作机制
  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区域性人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加大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在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中,实施首席专家建设工程,分批设置首席专家岗位;选择龙头企业,建立人才引进基地,从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定期高层次人才会商制度,举办产学研合作恳谈会,战略合作框架研讨会,有重点地进行对接合作,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转化;鼓励企业采取项目和课题招标承包、短期或弹性聘用等柔性方式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与珠江三角洲等发达经济区建立人才交流锻炼制度,在人才访寻、人才派遣、人才网站、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拓展海外人才回国信息渠道,依托海外留学生组织建立了海外人才工作站,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三)创新人才服务合作机制
  组建北部湾人才市场,由北部湾人才市场牵头,成立北部湾人才市场跨区域合作协调办公室,协调北部湾人才市场各分市场之间与区域外发达经济区人才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北部湾人才信息平台,进行区域内六市分市场的人才信息联网,对区域外发达省市人才市场的人才信息进行链接,建立北部湾人才信息库,编制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目录。加强人才市场业务项目的区域内外合作。如在六市市场网站的首页上开通联盟频道,设置各合作成员标志,建立相互链接;异地个人求职信息及异地单位招聘信息可联网查询公共数据库中的资料;定期举办北部湾人才网上招聘大会;开展远程招聘服务。推进异地人事代理和人才派遣合作业务的开展,实现“一市委托代理,六市合作服务”,人才派遣互为代理。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人才市场机构的合作,建立东盟国际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双方人才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吸引东盟各国优秀人才以及在广西留学的优秀人才留在广西就业。
  (四)创新人才合作交流机制
  参照上海党政人才交流制度,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党政人才的开发和交流。有计划地引进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优秀干部、区外优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北部湾经济区任职或挂职锻炼,传授先进管理经验,支援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重点从国家各部委引进优秀人才到北部湾经济区六市挂职;从自治区厅、局等区直部门选派优秀人才到北部湾经济区六市挂职。鼓励北部湾经济区党政干部和企业管理干部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天津海滨经济区挂职或工作锻炼,学习和汲取其他经济区开发的先进管理经验。
  (五)创新人才合作保障机制
  一是构建人才开发与合作框架协议。北部湾经济区与发达省市以及合作经济区应当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合作协议》、《关于建立博士后工作合作机制的协议》、《关于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机制的协议》、《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议》等。区域内六市政府签署协议《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框架协议》、《人才服务合作协议》、《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的协议》、《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资源共享的协议》、《共享引进的国外智力资源协议》。二是定期召开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联席会议。加强人才工作信息交流,协商处理共同事务,轮值方加强对涉及人才开发合作的有关政策、服务项目、协作行动等进行信息通报,并积极通过征询各方意见,处理好合作事宜。三是建立有效稳定的政策协调和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和监督政策执行的力度,确保各项人才合作政策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①伍梅. 多区域经济合作下广西与东盟人才交流与合作开发思考[J].东南亚纵横,2010(11)
  ②吴继红,乔国通.区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新机制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
  ③王平. 实施中部区域人才合作的对策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05(10)
  〔本文系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大政策课题研究“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项目编号:2010GXRS07) 阶段性成果〕
  (伍梅,1970年生,广西贺州人,广西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