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探讨

2011-12-29 00:00:00汪德荣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2期


  摘要: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国内外先进港口城市快速膨胀经济总量、实现工业化的成功道路。产业集群的政府治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表现。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产业集群的政府治理应把握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规律,构建政府治理保障体系,创新政府治理合作模式,推动广西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港口产业集群 政府治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也是国内仅存的尚未大规模开发港口群、产业群的重要区域。充分利用北部湾优势,以港口为基本经济要素,以港口城市为依托,通过市场培育及企业的创新和政府的强力干预,北部湾经济区完全有可能借助港口产业集群模式形成一种开放性经济。通过港口集群的集聚效应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逐步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广西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一、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现状
  
  广西临港产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区沿海的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市。通过近几年来引入武钢、柳钢千万吨钢铁项目、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千万亩速生林支撑的芬兰斯道拉恩索和印尼金光集团两大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等七个“一千万”项目,以及电子产业、铁路改造等两个“一千亿”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初步形成了以钢铁、石化、能源和林浆纸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铝业、林浆纸一体化等产业的培育发展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有色金属、机械、制糖、食品、电力、汽车等重点行业已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重点产业及领域的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但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区内产业集群规模小,多处于形成阶段,大多数大企业、大项目还处于引入建设的初期,相关配套的企业和设施还没有完善,集群效应不明显。二是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经济要素分散,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心城市带动。三是港口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集疏运交通设施依然滞后,快速通达周边省特别是珠三角大市场以及东盟国家的陆路通道亟待完善,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四是现代市场体系不健全,民间资本不活跃,创业氛围不浓,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才开发、引进和储备不足。
  
  二、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利用产业集群理论,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提高整个港口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捷径之一。虽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产业集群已成雏形并向健康方向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影响产业集群形成的制约因素。
  (一)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涉港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对产业集群运行规律的认识,未从理论上厘清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因而在北部湾产业培育过程中忽视了相关产业集聚内在机制的建立,也没有根据地方特色构思产业结构,在拉长产业链及其各产业发展路径、创新符合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缺乏周全的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二)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发达经济区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有着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在产业集群有限的区域内对推动各种资源的快速、便利流动,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配套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区域内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产品附加价值低,产业链不长,产业关联不明显, 没有形成高效的产业链条及其凝聚力,从而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三)人才资源不适应发展需要
  人才是产业集群持续成长的动力,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目前条件来看,虽然人口比较稠密,但人均人才资源薄弱,人才密度指标很低,高素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重明显偏低,远远不能适应区域内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三、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思路
  
  产业集群的政府治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表现。尽管市场机制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竞争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经济人”逐利的本性会导致“柠檬市场”、“公用地悲剧”等市场失灵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阶段政府必须介入治理。恰如弗时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制者YDBt57PnE6eAs6BBHUoZGfBdaQaCSHbrr1SCq4q2X60=
  产业集群是有规划、有组织的有机融合,注重的是集群效应而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针对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政府治理的路径要做到高质量高水准。
  (一)要突出重点、明确方向
  根据国家区域布局战略以及自身条件和发展基础实行“优化一核、隆起一带、壮大四点”的空间布局战略。“优化一核”就是要发挥南宁核心城市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使其成为推动该区域开放开发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城市。“隆起一带”就是要实行沿海推进战略,重点建设北海—钦州—防城港—东兴沿海产业带,使该产业带成为带动该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壮大四点”就是要做大做强北海、钦州、防城港和东兴,使其成为沿海产业带的重要支撑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增长点。
  (二)港口的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相配合
  科学规划口岸布局,全面整合口岸功能,创新口岸管理体制。在港口规划过程中要强调群体内各港功能的互补性,搞好各港的功能分工,加强群体内港口间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发挥港群的整合效应。应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中的主导作用,在规划中注重引入主导产业的同时重视现代物流业、航运业、集装箱制造业和港口综合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必须同其发展阶段相对应,分别制定沿海石化产业集群、沿海林浆纸一体化产业群、钢铁、铝工业等冶金产业、轻工食品产业、高技术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规划细则。制定港口规划是要注意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协调管理,硬环境建设与软环境建设密切结合,协调一致,达到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和发展的目的。
  (三)构建与东盟产业链相适应的产业协作体系和产业群
  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立足北部湾,服务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区。
  (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植优势主导产业
  硬件环境建设要加强能源、通讯、交通等产业发展基本载体的建设,软环境的建设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促进各种资源的集聚,努力营造产业集聚发展的最优环境。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产业重点,要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方向给予充分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支持。要以促进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努力提升产业的集聚度和集中度,逐步形成以优势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北部湾经济区港口产业集群。
  (五)建构多元合作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格局
  对于区域政府合作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动力机制的依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转换思路,创新思维,形成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多中心的治理模式。应该努力克服固有的行政区划导致的地方经济体制性矛盾——“行政区经济现象”和狭隘的政绩观、利益观,避免无序竞争、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着眼全局和长远,正确处理城市群共同发展中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发展问题。对于政府合作体制的动力机制依赖,既可依赖政府推动,也可依赖市场推动,还可依赖这两者的结合等。
  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至少有四个构成要素,一是创新政府治理的观念,二是创新政府治理的过程,三是创新政府治理的内容,四是创新政府治理的手段。要不断进行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创造和建立起一套充分体现北部湾经济区特色的既突出经济职能又兼容社会管理的新型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①编写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M].南宁:广西出版社,2008
  ②王辑慈等. 创新的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系广西师范学院基础研究课题项目“北部湾港口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治理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汪德荣,1968年,湖南人,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区域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