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源型企业随着其所依赖的资源枯竭而由盛变衰,其中出现的经济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拥有较多的资源型城市,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衰竭期,其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本文对我国资源开采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从社会全局出发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字:资源开采行业 产业转型 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我国是一个资源蕴藏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开采和使用大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探索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资源开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
(一)保障能力弱化,产业畸形发展
新中国建立以前,帝国主义出于其贪婪的本性在我国疯狂掠夺各种矿产资源,导致我国矿产资源受到极大破坏。解放以后,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迫切需要,我国开始有计划的挖掘、开采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对保障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数量的不断积累,导致我国可供开采的矿产资源数量逐渐减少,整个资源开采行业呈现出供给能力下降的现象。以煤炭资源为例,2009年以来,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总量在不断降低,煤炭产品整体的供给能力逐年减弱,整体资源保障度相对降低,而煤炭的进口量却在逐年递增。
在资源开采业产品供给总量逐渐减少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矿产资源的社会需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矿产资源供不应求导致整个行业利润率急剧上升,部分资源开采企业出于逐利的本能开始使用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模式开发矿产资源。对于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行业的长期生存,而这种急功近利的,类似于杀鸡取卵的发展方式,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整个行业基础的消失,进而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
(二)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例,按照规范,大型矿井煤炭采出率应达到70—75%,而目前我国煤炭平均采取率仅为30—35%,其中大矿约为40—45%,地方煤矿30%,小煤窑只有10—15%,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浪费现象极为严重。以我国近年煤炭平均年产量为基数,若以每年增长1亿吨计算,20年后我国的煤炭总开采量将达到590亿吨。如果回采率仍然维持在30%的水平,那么至少将有1180亿吨煤炭资源遭到浪费。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0%。我国煤炭地质理论资源量为5万多亿吨,保有储量为10024.9亿吨,但可采储量只有1145亿吨,储采比非常低,按照目前20多亿吨的年开采量还可采半个多世纪,大约到2060年左右中国的可采煤量将开采完毕,中国将由保储资源量第一的富煤国家变成贫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重大制约和影响。
与矿产资源巨大浪费相伴随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开采行业由于其资源总量的逐步减少,稀缺性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形下,行业内部部分企业不顾生态环境,追求短期利益,不断加大对于资源的开采力度,导致区域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剧。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力度较大,而这种盲目开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反而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阻碍了区域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经济增长缓慢,社会矛盾突出
依赖资源开采作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中西部地区,在资源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及总量不断下降的趋势下,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这种减缓不仅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并且加剧了这些地区内部原有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由于过去以资源开采为导向的区域主要依靠出售资源性产品维持区域经济增长,在产品价格较高阶段资源开采带来了较高的收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较高,社会问题较难显现。而在资源数量减少,或者说资源萎缩导致资源开采行业发展速度减缓以及利润萎缩的情况下,原有的这种较高的生活水平将难以维持,因而原本隐形的社会问题将日益凸显出来。以资源型城市湖南省冷水江市为例,测算显示,按现有年产4万吨锑生产能力计算,冷水江市的锑矿服务年限仅剩4.6年,这使得这一类依靠资源开采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到了历史的终点,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经济支撑点。
二、促进资源开采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合理配置矿产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开采行业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其延续经营的关键。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进行资源开采行业内部的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式革新。这种革新就是要转变以往资源开采向自然要效益的模式为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综合开采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合理的配置资源,通过资源开采和利用的优化组合,实现开采成本的降低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适应程度,减少对于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程度。
资源开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升级,可以大大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开采行业应科学利用各种先进技术进行技术革新和产能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每一个资源单位实现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合理配置资源就是要有计划,有目的的限制一些资源的利用量,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开采和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的、高效率的资源使用,维持现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绿色开采和绿色加工
我国是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超过70%,对煤的依赖性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作为为现代工业和经济生活提供血液同时承担着温室气体减排重任的资源开采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发展和壮大。资源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就是要用“绿色”的理念开采资源。要从广义资源的角度,对资源进行综合开采和利用,核心内容是精采细采、适度开发、最大回收、最少排放。
资源开采行业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单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尽快探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资源产业。绿色开采就是在实现生态和环境维持现有状态下的资源开采,保证区域环境的整体良好;绿色加工指的是在资源加工过程中综合设计和利用资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气、渣、水等资源,实现资源加工的污染最小化,利用最大化。绿色开采和绿色加工是资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行业实现产业转型的重要步骤。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资源开采企业在采用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式的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资源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于其技术以及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实现行业的优化发展,推动行业内部的转型升级。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是对于行业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作为国家权力象征的政府以其强制力实现自身的职能,因而在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引导对于资源开采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应制定促进开采资源产业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例如:对优先实施产业转型和实现绿色开采、绿色加工的企业在税收以及企业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同时应加强对未规范企业的处罚以及约束,促进其在根本上实现转型和升级。在市场约束和政府政策支持这种双向作用之下,资源开采行业的发展将呈现出一种更加有序稳定的发展势头。另外,政府应加大在资源开采产业强制性转型的政策约束,制定行业规范,进而促进资源开采行业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运行。
(四)植入新产业,促进要素结构升级以及产业转型
加快资源开采行业产业升级,促进其技术改造和发展方式转变,不仅需要产业内部的投资和改造,同时也需要不断植入新的产业,为整个行业发展增加新鲜血液。资源开采产业的要素结构升级以及产业转型需要引进外部力量加以填充和改造,需要利用新的行业加以充实。引进新产业不是盲目的上马新项目而是要综合评估自身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的规划实现整体的改造和升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提升行业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行业的转型和优化升级。资源开采行业要结合本地资源特点,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产业领域。
资源开采行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加大资源开采产业的转型以及整合力度,实现行业的升级以及结构优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程建忠,侯运炳,车丽萍.白云鄂博矿床稀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稀土,2007(1)
②林河成. 我国氧化钪的生产.应用及市场,2009(1)
③熊文良,陈炳炎.四川冕宁稀土矿选矿试验研究.稀土,2009(3)
④肖勇,王艳荣.稀土矿山企业发展战略探析.稀土,2008(6)
(郝建成,1966年生,山西阳城人,中电投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王成彪1955年生,陕西人,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