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转方式为主

2011-12-29 00:00:00本刊评论员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5期


  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会议强调,既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冷静观察,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
  发展改革系统肩负“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重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为发展改革系统下半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经济运行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经济运行正在朝着宏观调控预定方向发展。然而,我们注意到,面对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物价高企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出现了“滞胀论”、“硬着陆”、“宏观调控需转向”的论点,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本刊认为,判断经济形势、衡量宏观调控成效以及确定宏观调控方向,必须坚持以“长”看“短”的立场,就是要以中长期经济发展主线评估年度经济形势、衡量宏观调控成效、确定宏观调控走向。
  众所周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概括起来,“十二五”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以经济增长速度为主线,以出口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挤压消费为动力,以资源环境消耗为代价,竭尽全力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要改变这种粗放式发展模式,不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就不可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空间。这是“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原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决不能因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就惊慌失措,担心“硬着陆”、“滞胀”而匆忙改变宏观调控方向。
  无论从世界范围横向比较,还是从实现2020年长期发展目标需要的角度分析,“十二五”确定的年均递增7%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也是一个经过科学认证、稳妥的增长速度。因此,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从“十一五”末的10.3%逐步回落到7%,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仅仅由10.3%下降为9.6%就惊呼“滞胀”、“硬着陆”,注定会偏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
  再从遏制通货膨胀的需要来看,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过热的经济增长容易引发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会进一步推动经济过热。当前,遏制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调控首要任务已成为各界共识,如果同时又制定一个过高的经济增长目标,无疑是“鱼和熊掌兼得”的理想主义。
  再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整个经济运行仍然绷得很紧。工信部就披露,上半年资源型行业利润高于加工制造业,这意味着资源供给偏紧;上半年重工业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这些情况说明,上半年即便是9.6%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偏快,工信部认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应证了这一状况。
  记得在编制“九五”、“十五”规划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底线是7%。经济增长速度低于7%,就业、人民生活等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如今,一般认为,经济增长速度的底线是9%。本刊认为,这不是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了,而是恰恰说明经济增长更粗放了,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能力降低了,需要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支撑就业、人民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与推进结构调整的要求无异于南辕北辙。是选择饮鸩止渴还是壮士断腕,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线的指引下,答案应当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调控方向的稳定性,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