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融合互动的有效载体,而“转方式、调结构”也成为各行业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主旋律。针对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形势,就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山西煤炭产业走循环发展之路的有利条件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煤炭产业 循环经济 发展战略
一、引言
煤炭是山西省的优势资源,但长期以来,山西煤炭产业产品结构初级单一、产业刚性强、风险高、煤炭洁净化发展缓慢。煤炭企业生产和组织上主要表现为矿井数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主体过多、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安全欠账多等。这些问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一方面井下排水、开采引起的土地资源破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一方面煤炭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煤矸石和煤泥,其作为可再生利用的废物资源却长期以来未能系统有效地加以利用。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非常迫切。本文拟通过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分析、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煤炭生产应用的必要性方面进行探讨,期望为山西煤炭产业由传统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建设性的理论基础。
二、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点
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高排放、低利用,对资源的开采是一次性、粗放性,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则是把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到最小程度,其特征是高利用、低排放,把经济活动构建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所有的能源与物质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持久与合理的利用,从本质上化解长久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核心理念是摈弃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传统机械论,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宗旨是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和谐发展经济模式,区别于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让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最优发展,它是资源利用最高端的形式,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必然性
山西省是资源大省,煤炭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焦炭产量占全国的40%、出口占世界贸易量近50%。但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以牺牲环境获取能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临着巨大的资源和生态压力。目前,山西煤炭产业小、多、乱的格局仍然存在,产业不集中,信息化、机械化普及程度还不高,产品的深加工和转化率相对较弱,导致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另外,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开采强度已经达到23.3%,在开采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全省国有重点煤炭生产企业的32处矿井以及近一半的乡镇煤矿将面临资源枯竭,全省煤矿的平均开采年限比服务年限缩短20—50%,后备资源匮乏。此外,与煤炭关联建立起来的资源初级加工、输出型经济仍在延续,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贡献较低,拼资源、拼投入、拼环境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问题突出,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尖锐。
基于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减轻生态压力,构建节约型社会,推动工业向资源节约型发展,探索一条经济循环型发展的转型跨越之路,已经成为山西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新型煤炭工业格局已经形成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煤炭行业兼并整合,山西省煤炭工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优化,基本形成了大集团、大煤矿、大基地的新型煤炭工业格局。
目前,全省已拥有11个千万吨级、3个5000万吨级、4个亿吨级以上的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全省的矿井总量也由先前的2600座减少到1053座,全省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2010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4亿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环境已经形成
山西省煤炭产业走循环经济路线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次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基于国务院的相关意见,山西省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晋城无烟煤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等21家工业循环经济试点,提出提高焦化、电力、煤炭等产业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2007年,山西省被列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表明了国家对山西省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说明山西省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已经具备
首先,山西省煤炭资源开采和加工转化中,煤矸石、焦炉煤气、瓦斯气、矿井废水等伴生和共生可再利用资源量全国第一,但资源化利用水平却较低,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达10.77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3,形成了300多座矸山。并且每年还以3000万吨的速度增长,2010年综合利用量仅为800万吨左右,利用率仅为26.7%;焦炉煤气年排放量约120万立方米,排空量多达80亿立方米,利用率仅33%左右;每年采煤耗散的瓦斯气约60亿立方米,每年挖煤排出的约4亿吨矿井废水。这为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其次,“十五”以来,山西省逐步构建了适合煤炭产业特点的技术体系和循环经济模式。当前,山西省已经建设循环经济园区20个,初步建成中煤、煤矸石以及和煤层气电厂67座,初步形成以醇、肥、苯、炔、焦油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链。煤制甲醇与煤制油等现代化煤化工产品研制以及开发已经起步;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已经初具规模;汽车、装备制造、交通运输房地产、生物制药、现代物流、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生态农业等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循环经济视角下加快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的对策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为推动山西省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山西省专门成立了循环经济促进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组,山西省政府还颁布了《山西省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制定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的认定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1、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
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科技研究开发、技术标准制定、产品示范推广、重大项目实施等工作。将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列入省级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纳入相关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继续加大对试点(示范)园区﹑企业的支持力度。借鉴国外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经验做法,对从事资源再生利用的再生资源产业,探索建立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
2、制定合理的价格鼓励和收费政策
对资源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实行限制性价格政策。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实行价格鼓励政策。加快推进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煤电联动机制,形成鼓励再生能源发展的电价机制。实行垃圾排放收费制度,收取的费用专项用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探索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恢复机制。
3、建立和完善促进煤炭产业循环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综合运用规划、投资、产业、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建立一个良性、面向市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支持体系和环境,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贷款支持,同时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贷款或赠款,鼓励外资投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和污染防治、节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为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搭建融资平台。
(二)建立促进煤炭产业转型的技术支撑体系
1、积极研发新技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要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煤炭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耦合共生技术。通过推广应用先进成熟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开发煤炭产业新产品。坚持运用生态设计,改进煤炭企业的生产工艺,实现无害或低害生产。以再循环为手段,实现废弃物的减污减排,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中,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开采环节,加大实现煤矿机械化、集约化、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矿井生产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综采综掘技术,开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深层开采技术,提高煤炭开采的集约化程度;在加工环节,提高科技含量,采用先进的洗选煤技术,实现深度降灰脱硫和洗煤水闭路循环,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效益。积极鼓励发展坑口选煤,开发利用矿井水洗选煤,减少水资源浪费。在缺水地区积极推广干法洗煤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发展喷吹煤、水煤浆等专用煤加工技术;在运输环节,采用密闭运输,减少抛散损耗。大型矿井建设项目要与洗选、延伸加工、资源综合利用同步实施;中小型矿井改造,要集中建设大型洗选煤厂与重载列车相配套的快速装运系统,逐步实现煤炭集中洗选集中装运。
3、加大循环经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培养和引进一大批具备循环经济理念的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及高技术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联合培养培训人才。加强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循环经济观念和知识的培训。
(三)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与模式
当前,山西省煤炭循环经济已经逐步形成了有效模式,笔者认为最佳的模式应该首选同煤塔山模式和交城园区模式。同煤塔山模式即大企业集团园区内部的封闭循环模式(见图1);交城园区模式即多家中小企业联合,上下游循环,实现规模效应、经济效益。
塔山模式代表了大型资源企业集团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上游企业的每种废弃材料都是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把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到了最高化,形成了“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交城园区模式则是一种中小型企业相互合作的循环经济模式。2004年9月,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循环经济试点建设县,交城县确立了以中循环为重点,小循环为突破,全县一盘棋来构建大循环的战略。即小循环以单位企业为对象,强力推进清洁生产;中循环以园区为中心,积极推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提升;大循环以旅游开发和观光农业开发为主,实施项目引进推动、梯度开发的发展战略。
(四)广为宣传,让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
山西省发展煤炭循环经济需要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宣传方面的支持。要加强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力度,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切实的宣传教育,让员工认识到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树立“绿色经营”、“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进一步促进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人人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实践。树立可持续的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组织开展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
参考文献:
①张瑞等. 循环经济与中国煤炭产业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11)
②赵国浩等. 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
③王宏英. 山西能源开发战略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5)
④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
(郝建成,1966年生,山西阳城人,中电投华北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王成彪,1955年生,陕西人,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