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 调结构 深入开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作

2011-12-29 00:00:00张国宝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19期


  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东北地处东北亚的重要区位优势,毗邻俄罗斯、蒙古和朝鲜半岛,和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东北的局势和发展受这些周边国家的影响很大。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崛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东北也是我国进入计划经济最早、执行计划经济时间最长、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领风气之先,改革起步早、力度大,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深度和广度都走在了东北前面,发展速度迅速超过了东北。而国有大企业集中、体制僵化的东北,产品陈旧,效率低下,一时间众多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大,职工下岗失业严重;东北也是银行业呆坏帐的重灾区,银行控贷,资金流出;东北开发较早的矿产企业资源枯竭,因矿和林而兴的城市经济衰退,困难加剧。东北与沿海开放地区的发展差距迅速扩大。这就是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所谓“东北现象”。 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至今已有8年。我们将政策着力点放在针对东北改革开放滞后的症结上,大力推进改革,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缩小与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上的差距,拟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文件。
  在推进改革方面,谋划和鼓励企业进行改革重组,东北三省的地方国有企业普遍进行了改制。通过改制,稳住了职工队伍,增强了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国有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同时, 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一度落后的东北涌现出忠旺、大成、北方交通、远大、光洋、大森等一大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一批关内的民营企业也在东北落户发展。为了扶持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我们帮助设立了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在对外开放方面,我们制定了专门针对东北的扩大对外开放文件,这几年已见成效,一度被大家认为开放滞后保守落后的东北一跃成为全国吸纳外资最多的地区。沈阳、大连成为副省级城市吸纳外资最多的城市。根据东北的区位,着重强调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俄方共同拟定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由胡锦涛主席和梅德维杰夫总统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共同批准。对俄经贸合作方兴未艾,绥芬河、满洲里、黑河等一批对俄贸易的边境口岸迅速崛起。
  在改善民生方面,国家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了棚户区改造,首先从阜新、抚顺这些资源枯竭型煤矿城市开始,后又扩大到林区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的改造。虽然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还有相当的棚户区未得到改造,但已经有一大批连片的棚户区得到了改造,几代人居住在棚户区的矿工搬进了新居。如果没有政府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城乡面貌不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东北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集体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制定了政策,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政策力度还不够大,解决得尚不尽如人意。东北地区历史遗留的金融坏账和欠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豁免,减轻了企业负担。东北的阜新、辽源、伊春等一批以矿业和林业兴起的城市列入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计划,获得了转移支付资金,形成了辽源袜业、阜新液压等吸纳就业的产业园区。
  东北振兴8年的另一个着力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在振兴初期,我们就不分国有民营筛选了100多项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用国债贴息等方式予以扶持,一批企业靠新产品、新技术摆脱了困境,焕发了青春。例如,一重的核电大型锻件和压力容器,瓦房店轴承厂的风电轴承,沈阳、大连、齐齐哈尔机床厂的数控机床等等。一批新兴产业也在振兴大潮中成长起来,如大连软件园,长春的药业和客车工业园。
  东北的基础设施也在振兴8年中得到极大改善。振兴战略实施后开工的哈大客运专线即将竣工,伊春、满洲里、白山等一批支线旅游机场投入运营,尼尔基水库、大伙房输水工程、大顶子水利枢纽等一批水利工程已经发挥效益。东北大中城市有一大批集中供热的热电机组开工建设,有的已建成发挥作用。呼伦贝尔至辽宁的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哈(尔滨南)合(心),方(正)牡(丹江)敦(化)包(家)4回50万伏交流输电线路投产,红沿河核电站4台百万千瓦机组同时在建,明年首台机组将并网发电。
  振兴8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失业率下降,优势产业突显,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水利设施和现代农业设施得到加强,粮食连年丰收;先进装备制造业成为东北的第一大产业,直升飞机、歼击机、航母、数控机床、高速动车组、核电装备、风电设备、CT、B超等高端医疗设备、大型船舶、钻井平台等重大装备“装备”了中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8年,成绩可圈可点,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企业管理还不精细,仍显粗放;体制机制的障碍仍需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特别是央企的改革仍显滞后;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浓厚,长此下去会丧失竞争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原创技术则更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一个新阶段后,应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依靠科技创新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装备工业虽然如前所述有了很大进步,但液压、轴承、密封等基础件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再如,机器人产业,虽然沈阳自动化所有一定基础,但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品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创新积极性要靠深化改革的制度创新来激发。吃大锅饭,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体制机制难以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国家正在出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和规划,确定了7个行业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例如,先进制造业等在东北很有基础,筛选出有基础的一批新技术、新产品,予以重点培育,定能收到成效。
  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特别是央企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有关部门不要束缚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也不要为企业的改制重组设置体制障碍,造成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要继续保护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东北的一批大企业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小企业发育不充分。要把大企业做到顶天立地,也要把小企业做得铺天盖地,成为吸纳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东北是我国主要产粮区,又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都比较发达,但第三产业比起南方却不够发达。特别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金融、物流、文化产业都还有很大潜力,在下一阶段振兴东北的工作中要为培育小企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东北的农业为国家的米袋子、菜篮子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潜力依然很大。粮食上去了,畜牧肉类产量也能上去,农副产品深加工可以进一步搞起来。东北西部与内蒙接壤地带土地资源丰富,但缺乏水利设施,干旱少雨,如果把水利搞上去,把东北西部的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田,粮食增产潜力就很大。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属于应停止砍伐实施天保工程的地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天然林其实已所剩无几,我一直呼吁尽快完全停止砍伐。今年基本上取消了所有砍伐指标。但停伐地区经济面临不少困难。以伊春为例,伊春地处小兴安岭深处,是一个典型以林兴起的城市。1948年开始林木砍伐,1952年设立伊春县,1957年正式设市。伊春地区未砍伐前活立木蓄积4亿立方米,60年累计伐木2亿立方米,最高年份伐木750万立米,累计上缴利税75亿元,统配材差价约300亿元。2010年尚有伐木指标132万立方米,今年又减少100万立方米,保留32万立方米为抚育、间伐,今年实际未砍伐,基本做到了全部停伐。伊春地区税收20亿元,支出60亿元,靠转移支付和各项政策性财政补贴。今年全部停伐后财政自给能力将进一步受到影响。伊春市2000年人口为132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减少到115万人,呈现出人口净流出状态。伊春城区户籍人口15万人,实际人口少于户籍人口。这点和北京、上海及东部沿海城市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存在大量流动人口不同,人口呈净流出状态,说明伊春地区在林木限伐、停伐后就业机会减少,经济转型滞后。从农贸市场和商品价格观察,物价比较低廉。公园的游乐设施即使在旅游旺季也很少有人问津,总体上,城乡居民收入较低。房价去年曾上升到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今年下降到2500元左右,且销售不旺。房地产项目进度较慢和投资者观望态度有关。据反映,在伊春地区基本贷不到款。究其原因,伊春地区过去金融信贷坏账率高,被金融机构认为是高风险区。房地产资金靠自有资金或外来资金滚动投入,或要求土建公司垫资,相互拖欠严重。
  
  近几年,国家支持林区棚户区改造,对改善林区面貌和改善林业职工居住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期盼。目前开工状况良好,问题是中央、省两级财政补助下得晚,今年的补助资金尚未到位。棚改搞得越多,地方财政补贴压力也越大,据说黑龙江省林区棚户区改造省财政需补贴20亿元,不堪重负,因为资金到位慢,所以棚户区改造规模难以搞大。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是棚户区改造的最大困难。
  近几年各级政府也抓了经济转型培育新产业的工作,如发展旅游、林下产业、蓝莓产业,但大多尚未形成气候,目前对财政和就业的贡献尚有限。虽然经过了一些整合,但过去的一些产业仍在萎缩,如,木业加工、中密度纤维板等。林区全部停伐后接续产业尚未形成,财政面临的困难加大,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因此建议:
  第一,政策已经明确的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尽早到位。
  第二,坚持不懈将棚户区改造搞下去,财政承受能力有限可延长棚改年限,这是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德政工程,也能体现二次分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原则。
  第三,各级政府要在培育接续产业、增加就业机会上下更大功夫。中央各政府部门、省市政府在做规划布局时要把支持枯竭型林区转型作为一项内容,优先在林区扶持一些产业。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支持。
  第四,培育东北旅游产业要有具体规划措施和项目,落到实处,包括交通、食宿、培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等等。
  第五,天保工程资金要落实到位,林业工人从伐木转变到护林、管林、种树,业务性质从生产型实际转到了公益性。虽然增加了财政负担,但从全局看,对防止气候变化,增加碳汇,落实我国对外承诺的增加森林覆盖面积都是得大于失,是必要的。财政资金要确保每年安排。
  第六,总结和吸取以往发展产业失败的教训,重点鼓励民营经济发展一般性生产和服务行业,对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也应给予政策性鼓励。
  第七,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一直未形成统一意见,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深入研究拟定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第八,《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相关政策尚需得到切实落实。《规划》明确“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它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西部大开发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范围内森林覆盖率高于70%的县(旗、区)参照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也需切实落实。
  第九,国务院召开一次林区停伐后经济转型的专门会议,以示重视并进行部署、制定政策。
  
  (摘自张国宝同志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发展论坛”第七次年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