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工作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初步成效。最近,我们对河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做法、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建议。
一、河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做法和进展
(一)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河北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度。2009、2010年两年,河北省列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319项,总投资达415.6亿元,平均拉动社会投资40倍。今年2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省级财政今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省级预算安排5亿元,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年适度增加,主要用于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贴息。河北省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河北工业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7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0%以上,每年滚动实施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
(二)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将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作为重点发展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30%,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34.5%;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维生素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河北省还通过制定规划,加大了对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新兴产业聚集区的支持力度,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保定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廊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均实现产值、利税大幅增长,唐山暨曹妃甸成为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之一。
(三)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河北省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在攻克关键和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依靠项目带动。自2007年起,河北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将新增财政科技资金全部用于实施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2010年,重点在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等领域,组织实施了16项省级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入科技资金4090万元,带动企业和社会投资近9亿元,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重大关键技术得到研发和转化。二是搭建创新平台。协调省内外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大学、科研院所,进行重大科技项目的谋划设计,开展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研究,去年,河北省588个项目在国家科技计划立项,项目资金达19.5亿元。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实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去年全省179家企业共享受了8.8亿元的税收减免;扩大科技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去年达到1.3亿元,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18.6亿元;通过专利权质押贷款开辟融资新渠道,全省共获质押贷款超亿元。
(四)下大力气推进节能减排
河北省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强化硬指标、采取硬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对超过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提出3年内不摘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的口号。省人大每年审议“双三十”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每季度都要跟踪了解进展情况。河北省2007年曾是被国务院通报整改的7个省份之一,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成为全国7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2009年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居全国第二,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提前一年半达到“十一五”目标,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河北省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功能差的省情出发,提出“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战略,三年建设,三年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城镇化。2008年至今累计拆迁危旧平房、违章建筑1.6亿平方米,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实施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5296亿元,主要用于提升城市品质,改造功能,实施景观环境整治建设。目前,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住进功能齐备的廉租房,普通的城中村村户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河北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和启示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河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产业结构看,长期以来,河北省原材料工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大,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支撑、发展不可持续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方式,河北不仅当前难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不利于实现长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创新实力看,据测算,2009年,河北省位居全国省(区、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第13位,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19位,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排在全国第18位和第19位,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河北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从发展阶段看,河北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00美元,已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进入到工业化中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期和资源约束的瓶颈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平衡状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现阶段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
(二)以提升产业结构带动优化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产业结构层次和质量是检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河北省作为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比重偏大的省份,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河北省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带动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加快调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同时,河北省十分注重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存量结构,将其作为做强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针对钢铁和能源两大主导产业“小、散、弱”的现实问题,按照“存量调强”的思路,组建了河北钢铁和冀中能源两大集团,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既促进了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三)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支撑
长期以来,产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是河北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200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仅为0.78%,居全国第2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4.5%;专利授权不到7000项,仅占全国总数的1.36%。近几年,河北省将创新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大工程、大企业带动战略,鼓励引进吸收再创新,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条件。特别是针对技术水平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状况,河北开展了引导全省企业瞄准国内外领先企业找差距、学先进的“对标活动”,省、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向对标示范企业倾斜,对不开展对标行动的企业不予支持。通过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向行业标杆看齐,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河北制造”的竞争力和“河北创造”的实力。目前,河北省有20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2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3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
(四)以淘汰落后产能力促节能减排,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
对河北而言,淘汰落后产能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需要着力攻克的关键环节。近几年,以钢铁、水泥、煤炭、玻璃、印染等产业为重点,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钢铁4300万吨、水泥4805万吨、平板玻璃4055万重量箱等落后产能,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通过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不仅淘汰了一大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产能,而且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有力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优化提升,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以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河北省将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为河北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十一五”期间,河北旅游业、商贸流通业、物流业投资分别是“十五”期间的4倍、4.3倍和1.9倍。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为河北发展工业集聚区创造了宝贵空间,通过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发挥的路子,为河北工业由大到强创造了条件。
三、对河北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一)调整投资结构,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在目前投资仍然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的情况下,要将调整投资结构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突破口,一方面,合理确定新增投资方向,引导资金投入鼓励发展的产业、地区和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促进投资存量的优化配置,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引导下,使生产要素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城乡的转移、流动和重新配置,提高投资效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要把调整投资结构与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要素市场、建立产业转型援助机制结合起来,在更深层次统筹推进结构调整进程。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随着发展阶段逐步推进,河北要改变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将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建设龙头景区。借势三大港口,带动物流产业整合提升,形成以港口为龙头、以腹地城市为节点的现代流通网络,通过对物流资源和物流业务的整合,打造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会展等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突出区域特色,实现产业合理布局
围绕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着力打造渤海西岸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河北沿海能源港、矿石港优势和沿海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推动重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战略东移,发展临港经济,提高沿海地区经济比重和经济外向型水平。建设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借助京津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优势,全方位深化与京津地区的合作,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比重。发展冀南优势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冀南传统优势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推动重化工业、优势轻工业、特色块状经济向精深加工和集约化生产发展,在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四)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
人才匮乏是当前制约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大瓶颈。要大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培养和吸引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和能成就事业的人才。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要科研创新平台和优秀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出发,以项目为载体,以业绩为导向,引进精兵强将。消除不利于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发展网上人力资源市场,提高人才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及重点产业聚集区公共技术研发检测中心建设,加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力度,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和联动效应。
(五)深化改革开放,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在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上市融资;积极运用资本市场,推动关联产业的上市公司横向联合、扩大优势;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股、控股传统行业的上市公司,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上市,优化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出口基地、国际服务外包城市公共平台建设,壮大高新技术出口企业规模,支持出口超亿美元企业保份额、拓市场。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