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较研究

2011-12-29 00:00:00侯荣娜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2期


  摘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是衡量和影响一国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因素。比较了中印两国教育经费来源、经费支出规模和经费支出结构三个指标,指出我国教育支出水平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 教育支出 中印比较
  
  一、引言
  世界各国经济竞争的历史表明,经济实力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先导,教育投入是实现人力资本投入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但始终存在支出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印度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其教育行政和财政体制和我国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中央财权高度集中,地方财政支出缺口较大的问题。通过中、印两国财政教育支出比较,对完善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中印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一)经费来源比较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教育经费。2005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大约60%以上是由国家财政承担,其中,地方财政平均负担90.57%以上,中央财政平均只负责不到10%。我国教育经费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学生的学杂费收入,平均占到整个教育经费来源的25%。而其他教育经费来源比重却很低,其中捐赠占平均比重不到1%。
  印度的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的预算拨款、地方机构的资助、学生的学费和国内外馈赠。其中,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拨款。1988—1992年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拨款占其整个教育经费的80%以上,1990—1991年度这一比例高达87.87%,而且政府预算拨款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他来源的教育经费比重逐渐减少。1990—1991年度,地方政府的比重只占6.22%,学费的比重也下降到了3.53%。
  (二)支出规模比较
  1995—2008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尽管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不大,2008年环比仅增长了0.21个百分点,相比1995年也只增长了0.98个百分点。财政性教育支出占 GDP的比例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年来一直没能达到4%。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一直处于一个下降的态势,1995年为15.1%,到2006年下降至14.34%,下降了0.76个百分点。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总量相差较大,2008年中国的GDP超过3万亿美元,而同期的印度则不足1万亿美元,然而印度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却一直超过中国。1995年达到3.3%,2000年达到了4.1%。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占整个国家财政支出水平在1995—2004年一直处在平均11.6%的水平,2004年比重大幅增加,达到14.5%,比1995年增加了3.3个百分点,比同期中国高了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印度各邦的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各邦预算的比重更远远高于国家整体的支出水平,达到20%左右。如1989—1990年度全国各邦(中央直辖区)教育经费占当地总预算的19.94%。其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德里中央直辖区达到27.4%(陈永明,2006)。
  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是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与印度的投入力度比较起来也相形见绌。
  (三)三级教育经费比较
  1995年以前,我国的三级教育经费侧重向初等、中等教育投入,1999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之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规模及其占教育总费用的比重开始大幅度增长。1999—2007年,高等教育支出占财政教育总支出比重由22.8.%上升至31%,9年时间,增长了8.2个百分点。然而同期,中、初等教育支出逐年下降,中等教育由1999年的41.2%下降至2007年的35.4%,下降了5.8个百分点;初等教育由31.3%下降至25.6%,下降了5.7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然而我国的三级教育经费配置严重偏离这个标准,尤其初等教育投入比重平均仅维持在27.6%的水平,比世界通行的标准低了12.9个百分点。
  印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级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尽相同。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特别强调基础教育的发展,全国60%左右的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经费的一半以上都用于初等教育。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印度同期教育经费的分配开始向中等教育倾斜,中等教育投入比例从最初的13%上升到18%,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也有较大提高,而初等教育投入比例从最初的56%下降到34%。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开始强调提高本国的经济效益,努力消除贫困。在教育经费分配上,开始加强初等、中等教育投入比例,到1997年,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投入比例已达到50.1%、30.7%。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印度一直比较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而高等教育是一个经费增长到开始削减的过程。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教育财力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高等教育经费是急剧增加的过程,从而挤占了初等、中等教育经费规模,其结果必然是既违背了公平,又损害了效率。
  三、中印财政教育支出比较启示与建议
   (一)切实保障财政教育优先投入
  教育投入不仅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更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占整个国家财政支出比重都低于印度,这与教育活动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适应的。鉴于这种状况,我们应切实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发展纳入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多渠道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印度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一度因经费短缺而使教育事业遭遇瓶颈,但总的看来,印度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过程,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印度各级政府和民间教育人士积极开拓思路,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密不可分。重视教育的社会投入,积极开拓教育经费来源尤其值得我国借鉴。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是消除教育经费瓶颈的重要手段。我国应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此外,要“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三)保证财政性教育支出规模稳定增长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地方财政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合理安排预算,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力争2012年达到4%。
  (四)优化投资结构,实现支出的合理配置
  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但总量不足,而且支出结构失调。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实现教育财政支出在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之间的合理配置也是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很低,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紧张,在这个背景下优先发展社会效益较高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的优先投入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基本保障。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的分配中,应更多地安排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支出,明确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基础教育。
  
  参考文献:
  ①陈永明.“教育经费的国际比较”[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②李连芬,刘德伟.我国公共教育供给短缺的原因分析. 经济体制改革[J].2010(5)
  ③韩树杰.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教育与经济[J].2009(3)
  ④袁连生. 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9(2)
  ⑤王丽叶. 完善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思路.北方经贸[J].2006(5)
  (侯荣娜,辽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政与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