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重点

2011-12-29 00:00:00姜长云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2期


  服务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代表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尽管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尚未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但是,积极培育发展服务经济的“星星之火”,促进其在部分地区加快形成“燎原之势”,仍是必要的。当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发展服务经济的良机。但受发展基础、需求状况和资源条件的影响,发展服务经济也不可“遍地开花”。整合资源,科学选择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重点,对于加快服务经济的发展进程,更好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至关重要。那么,在“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一、发展服务经济的区域重点
  要把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及其部分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作为发展服务经济的区域重点,将其建成发展服务经济的核心区。在这些地区,重点发展以信息化为引领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极。通过加快核心区的产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引领带动和改造提升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服务经济网络节点,形成对城市功能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性带动效应,为在大城市、特大城市率先建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条件。要在统筹规划和鼓励分工协作、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上,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为重点,结合加强各具特色的服务经济网络节点建设,积极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城市形成各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促进不同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培育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群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网络关系。要围绕支持这些重点,直接带动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群,逐步形成适应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辐射带动更多地区培育服务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过程中,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较好,要素市场较为发达,人才、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密集,且可得性较强;二是这些地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较高,附加值较低的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难以承受,容易因此向外转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区域产业转型留下空间;三是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向这些地区集聚发展,可以获得市场需求规模化、集中化的优势,也可以增进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便利和互补性,有利于凝聚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的创新要素和人才。
  要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及其部分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作为发展服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主要理由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往往是城市功能的核心区,也是城市经济、文化、科技资源高度密集,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城市现代服务业最为旺盛的增长极,也是现代服务业最具发展潜质的地区,具有主导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式演变的优势条件,容易左右未来城市功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老城区,由于土地等要素价格较高且可得性下降,加之经济结构老化、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突出,往往面临不转型即衰退的尴尬境地。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区功能转型,是其摆脱困境不可回避的选择。当然,基于国际经验,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可以依托城市中心区或老城区改造,也可以选择在新城区或其他更具潜力的地区。
  但是,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发展服务经济也好,建设城市中心商务区、促进其老城区转型升级也罢,都应放在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努力促进城市化与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城市化不仅会带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还会带来产业和创新要素分布的集聚化,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结构升级,影响着城市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决定了城市功能转型升级的程度与方向,影响着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而影响着城市化质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它不管是综合型城市,还是工业城市、旅游城市、文化城市、专业型服务城市,抑或消费型城市,都与其服务业结构有密切关系。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结构,很容易导致低效劣质的城市化和城市功能老化,影响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城市服务业结构,往往导致高效优质的城市化和城市功能的新型化,有利于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一个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各具特色、分工明确的服务业结构,也容易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城市功能。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为产权和创新要素的流动与优化组合提供了便利,也会对城市化和服务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为城市化和服务经济的互动发展提供新的更高平台;对于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群、城市化及服务经济的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乘数效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还导致城市内外的产业之间、城市之间的组合关系日趋复杂多样,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分化,推动城市化和服务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可见,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经济,还需要注意统筹推进信息化和城市化、服务经济的发展。
  基于我国实际,为此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加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建设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等不同目标,因类制宜地重新定位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强化各具特色的城市服务业结构。(2)要在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同时,统筹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龙头带动作用,培育区域之间、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合作机制,引导创新要素交流和互补。(3)跳出盲目模仿、功能雷同的城市发展套路,引导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城市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形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和服务业梯度,借此促进城市功能优化转型,为增强城市功能和强化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产业联系和分工协作关系,为培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特色鲜明的城市群创造条件。(4)跳出以土地城市化和城市美化为重点的传统城市化道路,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质量。要加快发展主要面向农民工的服务业,推进城市公共服务业向农民工延伸服务能力,疏通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惠及农民工的通道,让更多的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
  二、发展服务经济的行业重点
  选择发展服务经济的重点行业,需要注意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培育新增长点与增强服务业功能并重,优先瞄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求;二是扩大服务业就业与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并重,服务业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适度优先;三是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并重,向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倾斜;四是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重,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优先。“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拓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规范提升商务服务业,优化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全面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基于前述原则,综合考虑需求扩张潜力、创新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对增强就业能力和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未来10年内,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除应包括“十二五”规划确立的这些行业外,还应包括以下行业①。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
  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必然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重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进其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健全人才引进、开发、利用和培训提升的长效机制,可以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持续增强的人才保障。况且,就业是民生之本。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扩大就业做起,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在总体上比较突出,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高龄农民工、农村老弱劳动力等特殊人群的就业困难仍将有所加重,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发展和就业稳定性的需求将会迅速强化,由此也会加大其劳动力素质的不适应性。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于解决“十二五”期间仍较严重的就业问题,特别是上述特殊人群的就业困难,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应将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服务业和信息传输服务业,也有人将信息服务业划分为信息传输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IT服务业)和以信息内容产业为主的信息资源产业。当今世界,信息化迅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为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随着服务业乃至三次产业的加快发展,对信息服务业提供平台支撑的需求,也会不断强化。在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服务业是服务业乃至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性基础设施。
  国际经验显示,信息服务业对生产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高,创新引领作用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体系的出现,信息服务业的功能迅速强化,信息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平台化的趋势迅速凸显,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催生出大量新兴产业、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②对增强服务业乃至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正在发挥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今后,我国要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不至落伍,要顺应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潮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必须将信息服务业作为未来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借此,不仅有利于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质量,还有利于发挥现代信息服务业对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培育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
  (三)文化服务业
  近年来,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融合、现代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服务业迅速拓展。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老龄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文化服务业的娱乐化,促进了文化服务业跨行业、跨媒体的融合发展和52ibne6mgOrys0lImKsoGA==文化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创新。③重点发展文化服务业,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还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文化服务业从功能上看,有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之分。随着我国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随着城乡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对文化等精神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逐步提高,文化服务业的需求扩张可望进一步加快。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消费性服务业,一旦同文化有效结合,大多会迅速提升品位,显著提升市场魅力和顾客认同度,产生市场价值的“倍增效应”。生产性的文化服务业快速发展,往往推动制造业结构加快升级、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四)健康服务业
  当前,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加强基本健康服务、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健康服务均等化的需求迅速凸显,成为“坚持民生优先”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国内外高收入群体数量的迅速增加,随着国内外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扩大健康消费已成国内外发展的潮流。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性疾病、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迅速增加,催生出大量的健康服务需求,要求提高生命质量。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迅速推进,也在推动健康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张和释放。健康服务业作为未来消费热点的趋势,正在迅速显现。
  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加速转型,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还会不断形成对居民心理适应性的挑战,加剧精神性疾病和精神健康问题。通过加强健康服务业,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促进其精神健康,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日益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外、对内开放的扩大,也为开拓健康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创造了条件。因此,从中长期的角度看,我国健康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中,健康服务业不可或缺。
  (五)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
  从中长期趋势来看,发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应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因为,从国内外经验看,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引擎,也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同步发展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前提。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包括农业发展方式中的许多问题,往往与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密切相关。如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波动问题,与农产品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农业供应链管理落后、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有关。农产品成本的迅速上升,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因此,选择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重点,应将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当然,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前述服务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如物流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具有较大的重复性,对此需要引起重视。
  
  注:
  ①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行业有一定的交叉,甚至部分行业在国内外均无统一定义,有的甚至缺乏一致的分类和统计标准。如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
  ②参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著:《2010年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③参见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著:《2009年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87—291页。
  主要参考文献:
  ①荆林波等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9——面向“十二五”的中国服务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②任兴洲、王微主编:《服务业发展:制度、政策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
  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著:《2010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
  (姜长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