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 开创高技术产业工作新局面

2011-12-29 00:00:00张晓强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2期


  当前,世情、国情和产业、技术发展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既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研究“十二五”新形势对高技术产业工作的新要求,做好“十二五”开局的重点工作。
  一、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全球经济持续震荡,竞争环境日趋复杂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速在4%左右,低于去年5.1%的水平;发达国家增速为1.5%,仅为去年增速的一半;美国从3%下降到1.5%,欧元区从1.8%下降到1.6%,日本从4%下降到-0.5%,发展中国家为6.4%。美国主权信用等级90多年来首次下调,引发了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日本经济因受东日本大地震、海啸、核泄漏影响陷入颓势,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普遍较高,新兴经济体增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不断加大,股市大幅下挫。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世界经济复苏充满变数。
  这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不平衡因素的集中显现。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有所不同,这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以金融泡沫破裂为重要特征。危机过后发达国家为应对危机普遍实施了“再工业化”战略,期望通过重振高端制造业、扩大出口,解决经济增长、就业等一系列难题。奥巴马总统提出《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明确5年出口倍增计划。欧洲很多国家也借鉴或采取类似的战略。
  (二)新兴产业孕育新突破,新模式、新变革需高度关注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各领域技术、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非常活跃,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更深远、更宽广、更直接,创新和变革正在积聚能量。
  一是信息技术仍是引领经济社会进步的主要技术力量。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的创新依然活跃,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新的产品、新的业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信息技术的市场空间将大幅拓展。特别是社交网络、微博等新业务的涌现和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网络新技术也催生出一批网络新贵,培育了一批新兴业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管理效率的提升。物联网、云计算的应用,使人与物、物与物的通信成为可能,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数字社会的构建,其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将促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创造许多新的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保障安全已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是新能源、绿色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势头迅猛。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将发展新能源、低碳经济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引擎,提出新能源发展战略。各国竞相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煤制化学品等新技术,积极发展相关产业。比如,2010年,世界风电装机新增3580万千瓦,同比增加了22.6%,达到19439万千瓦,是2005年的3.27倍;太阳能光伏发电2010年新增装机937万千瓦,同比增加113%,总装机容量达到1663万千瓦,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影响这类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政策环境,包括技术政策、应用政策、监管政策等,这一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关系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的生命科技及生物技术成为关注热点。当前,生物技术的创新不断积蓄力量,生物产业逐步显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迹象,从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向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不断拓展,其渗透性和辐射力明显增强。新的生物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生物农业、生物质能源对更有效应对全球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挑战具有日益重大的意义。无论从全球资本流向、研发投入,还是从新增高水平就业、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等方面看,生物产业已显示出充沛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四是产业融合和技术交叉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左右,人类将迎来新生物学革命,就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提供解决和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要的最新科技。现在还很难讲这样的预测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产业融合和学科交叉是高技术发展的大趋势。这其中,有些是技术的相互借鉴和交叉融合,有些是产业形态和应用模式的跨界组合,这样的融合将派生出许多新的业态和需求。
  (三)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抉择,转型发展亟需破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能力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也要看到,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总量与竞争力不协调、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不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内外需不平衡等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十二五”期间,我国仍然面临矛盾多发和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2010年,我国消耗了世界钢材、水泥的50%,能源的20%,但产出仅占世界的9.5%,我们的发展靠大量消费资源能源,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但是落实起来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无论是从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技术发展趋势,还是从国内现状看,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二、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新要求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在新的历史阶段,高技术产业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高技术产业各项工作也必须有新思路和新举措。
  (一)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为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赋予了新使命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纲要》在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导向等多个章节对高技术产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要求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纲要》强调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还要求到2015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战略意图。
  二是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发展方式转变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不仅提出到2015年全社会R&D支出占GDP比重要达到2.2%,而且增加了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0年的1.7件提高到2015年的3.3件的目标。《纲要》将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作为主要政策导向,全方位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创新的任务和需求贯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各行业。《纲要》要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三是要求信息化发展实现深度融合。《纲要》提出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这将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提供重要平台。三网融合、宽带无线城市建设,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不仅丰富了信息化内涵,而且不断催生新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纲要》对新形势下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改造升级传统制造业、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创新社会管理等做出了明确部署。信息化在“十二五”期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渗透和带动作用明显加强。
  此外,《纲要》首次将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作为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重要抓手。提出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研发设计等高技术服务业。同时,《纲要》在制造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等很多方面对做好高技术产业相关工作也做出了明确要求。
  总体看,“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技术产业的要求更高、方向更明确、任务更具体,核心使命是充分发挥高技术产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增长质量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根本要求是要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增强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效率提升。
  (二)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要有新思路
  落实《纲要》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高技术产业工作的定位,主动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线,发挥好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是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突破口。《纲要》提出,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是高技术产业“十二五”的中心任务,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一项中长期战略任务,必须抓出实效。“十二五”期间,要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领域24个方向为重点,通过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和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及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等多种手段,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国际分工地位。
  二是将构建内需驱动发展模式作为重要着力点。《纲要》要求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面向国内市场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外向型特征比较明显,与国内经济社会转型的互动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将处在4000向10000美元进一步提升的阶段,城镇化率将突破50%,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巨大变迁,国内消费需求结构将进一步升级并不断扩大,为高技术产业探索内需驱动道路提供了契机。
  在继续巩固全球市场影响力,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上,一定要更加注重国内市场和需求的驱动作用,重点突出五个结合:一要将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关键作用,在服务于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工程的过程中,实现内生增长。二要将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与节能环保和资源集约化利用紧密结合。自觉服务于节能增效和生态环保,服务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三要将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在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的过程中赢得市场。四要将发展高技术产业与培育新兴服务业态紧密结合。顺应制造业从生产单一产品转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再到为用户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大趋势,在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过程中培育新业态。五要将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密结合。高技术产业既要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增量,也要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产业结构的存量,在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过程中拓展空间。
  三是将强化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作为重要手段。《纲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二五”期间,要围绕提升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支撑平台建设,夯实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要围绕培育具有创新主导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着力破解影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和遏制企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要围绕促进全社会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突出作用,着力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知识产权等工作的衔接;要围绕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着力优化创新制度文化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以深化应用为主线,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为目标,以政策创新和试点示范为抓手,构建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是将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纲要》要求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在新的形势下,高技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不仅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探索适应市场机制的新方法、新举措,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引领支撑的能力;更要下工夫研究体制机制问题。必须着眼于大环境、大趋势的转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温总理指出当前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科技投入虽有大规模增长,但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和解决好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全社会的创新效益。
  (三)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要有新举措
  《纲要》对高技术产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创新性强、挑战性强,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工作方法和手段,提升工作水平。
  一是更加注重制度设计,提升工作的宏观性和指导性。着力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直是高技术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总的效果和反响是好的。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有机结合,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推进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加关注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围绕创新驱动进行全面的制度设计。
  二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提升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推动,更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来激励创新、培育需求,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升级日益紧迫的情况下,必须将更多精力转移到调动市场作用上来。当前,要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机制,充分运用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将成本增高、资源环境约束的压力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我们应以鼓励创新创业、打破行业壁垒为重点,更多地从保护知识产权、完善行业标准和加强检验检测等方面下工夫,形成科学合理的市场准入门槛。并要注意以应用为牵引,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不断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研发模式。
  
  三是更加注重工作方式的拓展,提升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统筹创新与创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与科技发展的着力点,是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应对金融危机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重心要向市场培育、机制创新、环境完善、国际合作等方面拓展,要善于整合各种工作手段,提升高技术产业竞争力。
  四是更加注重研究全球动态,提升工作的前瞻性和国际性。国际化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但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低端,许多高端领域受制于人。当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密切跟踪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变革,对于抓住战略机遇、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二五”开局的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围绕引领、支撑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还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一)突出抓好规划政策的制定落实
  抓紧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分工落实工作,紧紧围绕规划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发挥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作用。还要注意推进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和研究完善一批法规、政策:一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创新和改革工作;二是落实好进一步支持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已出台的政策、措施;三是要围绕营造创新发展环境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四是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或修订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
  (二)加快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
  要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加快做强的总体思路,努力做好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和高技术服务领域各项政策制定、投资管理、项目核准、区域布局、行业协调、国际合作等工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研究,结合各地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引导特色高技术产业发展。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完成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项中心工作,在一段时期内务必集中人力、物力予以保障。要特别注意发挥市场和技术双重驱动作用,扎实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培育形成若干新兴产业集群,实现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要探索多种渠道和方式,支持创业投资发展。继续扩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规模,形成中央、地方、社会共同参与创业投资,营造发展新兴产业的良好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要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国际分工变化,切实加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工作。在加强对高技术服务试点省市和基地工作的指导、做好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步面向全国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并协调推进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要密切关注外部形势对产业的影响,继续抓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加快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等领域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支持新型元器件、测试仪器仪表、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发展,保持计算机、通信系统设备和手机等产业的稳定发展,充分运用先进网络技术,结合我国国情,抓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信业转型。要抓好海洋工程装备、低碳技术等重大工程,推动高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要坚持“统筹布局、共享整合、完善环境、开放合作”的原则,着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建设,着力加强创新主体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优化创新能力建设的制度文化环境。一是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逐步完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布局,加强管理和考核,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重点企业建立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创新领军人物,提高对原创性技术的研发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二是要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支撑平台。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强化重大技术创新平台布局,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持续发展,增强产业共性、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三是要以重大项目为切入点,强化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战略领域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创新2020”工程实施,着力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同时也要做好重大科技专项等重要事项的统筹协调。
  (四)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工作要面向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适应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提升水平。当前要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跨部门协调,加快构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推进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二是在教育、医疗、社区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继续推进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三是继续推进信息安全工作,培育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加强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开展国家信息化长远发展和应用重点的问题研究。
  (五)积极做好集聚化和区域发展
  集聚化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近年来不断总结和发扬的成功经验。“十二五”期间,集聚化仍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途径,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探索新机制和新途径,加速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实现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二是要分清层次、理清思路,加强系统设计;三是要整合相关资源,协调推进创新、创业、产业化、信息化等各项工作;四是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布局引导,突出优势产业集聚区、产业示范基地、创新策源地等带动作用,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六)务实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今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1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大幅提升,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取得长足进展,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合作机遇不断增多,但合作与竞争中的问题和挑战也很突出。根据形势变化,需要研究提升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参与国际合作的水平。要深入分析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趋势,积极主动地深化国际合作。要从过去以引入外资为主向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利用外资要从主要关注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引进先进技术、引资与引智相结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