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总结了证伪主义、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的关系;阐述了假设检验原理及其在实证研究中的运用;说明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模型等有关理论;在回顾波普理论与“范式”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研究 实证分析 演进和评价
一、证伪主义、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
进入20世纪后,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首先是计量经济学的崛起。它以数学为手段、经济理论为指导,研究各项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并检验与预测经济政策成果。其次,统计学被大规模应用。计量经济学之所以在20世纪得到长足发展主要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再次,引进博弈论。1939年,冯·诺依曼与摩根斯特恩合作,使博弈论进入经济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非合作博弈论的诞生标志着博弈论新时代的开始,它成功开启了将博弈论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有学者还试图以博弈论重建微观经济学。
1934年,哲学家波普发表了《研究的逻辑》,创立了科学认识论,其核心是证伪主义。传统观点认为经验科学运用的是观测—归纳法,但不能从逻辑上证明归纳结论总是正确的。因此,他认为科学理论不能证实,但可证伪,理论的科学性评判标准就是其可证伪性或可检验性。波普的证伪思想其实质是一种试错法,它先提出猜测或假说,再据事例对假说进行不断的修正。波普认为,科学的目的是探索真理,科学进步的结果是科学理论的逼真性越来越高,即所谓的科学进步观。由此,出现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分野。这些理论应用到经济学各领域就形成了规范理论和实证理论。
二、资本市场研究中的量化分析和统计检验
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研究假说,并将研究假说转化为统计假设。统计假设是根据以往经验数据所进行的预测,这种预测的实质是预测某总体的平均数、方差或预测总体分布是否与某已知分布相同等。关于总体分布特征的预测就是统计假设。一般可提出两个对立的假设:原假设和备择假设。检验时将假说中的变量量化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并建立数学模型,再收集样本数据、用回归方法对样本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关系进行检验。根据样本观察值判断有关总体的假设是否成立并做出统计推断,这就是假设检验。由于它是依据部分推断总体,这种推断必定带有不确定性,故需用概率表示推断的可靠度。统计上用小概率原理解释假设检验的思想。它认为如果对总体的某假设是真实的,那么不支持该假设的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几乎不可能发生(是小概率事件);要是在试验中该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就应怀疑该假设的真实性,拒绝该假设。
由于样本具有随机性,如果凭一次检验就否定原假设,可能发生弃真的错误;反之,若错误接受原假设,则会发生取伪的错误。研究中往往将待检验的研究假说作为备择假设,将它的对立面作为原假设接受检验。如果回归系数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如5%)下不等于零,就说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也就推翻了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不相关的零假设,即可拒绝原假设。这说明若原假设正确则只有5%的可能会出现样本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95%(1—5%)的置信度下原假设是错误的;应该接受备择假设,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说。可见,“证伪主义”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模型
1965年,法玛提出有效市场假说。根据该假说,如果一个市场上的金融资产能准确反映与之相关信息,则这个市场就是有效的。1967年,罗伯茨定义了弱式、半强式和强式三种有效市场,它们的区别在于证券价格所反映的信息量。在资产定价模型方面,现代经济理论研究中发生过两次革命性事件,第一次是1952年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选择理论问世,以及夏普在其基础上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第二次是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的提出,他们解决了金融衍生品期权的定价问题。这两次“革命”标志着现代金融学和数理金融学的诞生。
在动态资产定价方面,1969—1979年,默顿首创了连续时间金融模型,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是该黄金时期最著名的期权定价模型。期权、认股权证和其他衍生证券等收益依赖于其他价格的金融证券的定价是现代金融学的一大成就。这些模型的基本内涵是,在一定条件下期权收益可通过一个只包括标的股票和无风险债券的动态投资策略来完全复制。这种期权定价法还可完全应用到成百上千种的其他衍生证券上。
实务中,证券市场上的对冲应用和证券创新,其中大多数都是基于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和相关套利模型的。理罗伊(1973)、鲁宾斯坦(1976)、卢卡斯(1978)把CAPM推广到多期情形,卢卡斯模型给出了均衡资产计价模型的一般形式。1979年后,各种问题逐渐在哈瑞森—克莱普斯的“等价鞅测度”模型的影响下统一起来。1985年,考克斯—英格索—罗斯发表了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成为实务上经常被应用的连续时间一般均衡资产计价模型。目前,在动态资产定价上已开发出一批特殊模型来处理随机波动性。
四、对实证研究的评价
对实证研究存在诸多争议。上世纪60年代,证伪主义遭到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哲学家的批判,因为它与科学史实不符。拉卡托斯认为“科学方法”忽视了科学理论的韧性。为此,他提出了“精致证伪主义”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系列的“研究纲领”。研究纲领是一个开放结构,由若干方法论规则构成,每个纲领都有一个“硬核”,即作为该纲领基础的基本假定。人们可通过修改一些辅助理论来保持其硬核免于被轻易证伪,这样就可使科学理论具有一定的韧性。
1962年,库恩提出了范式论,认为科学是一个由理论主体和对特定主题领域进行的观察所组成的“范式”穿过一个确定生命周期的过程。范式论把科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可加以历史描述的经验事实,其发展模式包括前科学、常规科学、非常科学、新常规科学四个阶段。在前科学阶段,几种理论往往各自争鸣。在常规阶段,研究有了共同遵循的准绳,于是进展迅速。在非常科学阶段,也是科学革命的阶段,范式不像波普的理论那么脆弱,一驳就倒,而是极力把反常情况纳入其轨道。科学革命时,范式之间的变换是与社会心理特征相关的。起作用的不仅是范式解决难题的能力,还有各种思想、政治条件以及社会习惯势力的配合。在新常规科学阶段,新范式建立,科学将重新遵循其新的周期进行发展。
经济学在最终服务于政策制定时往往会介入各种价值判断。同时,它亦需建立在实证理论的基础上,只有如此,规范性经济政策才更具有科学依据。虽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存在差异,但社会科学家认为基于科学方法论的证伪等方法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但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规范会随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迁而变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十分复杂且是随时代变迁的,因此分析中采用规律性的动态数学模型来描述研究对象并非易事。在建模过程中需要验证整体模型的合理性,也要验证每个关系的合理性,并选择解释变量和适用函数形式等。因此实证研究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但是,艺术就有各种超出人想象的变化,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判断标准,对其评价也就会各种各样。
规范理论并非主要由预测来评价,而是由它与个人理性行为基本假设的相符程度来判定的。于是,一些人开始致力于研究哪种理论方法是正确的,如波兰德、高登(1992)和戴姆斯基(1988)的研究。事实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均有其研究价值,不可厚此薄彼。在未来信息时代,资本市场日趋成熟,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会越来越被体现出来,其理论和方法也将不断拓展和完善,与规范研究在更高程度上实现融合。
参考文献:
①Karl R.Popper.“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The W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M].Harper & Row Pub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