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也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目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发展,如果处理不好,世界经济极有可能因此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虽然危机本身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危机的发生又可以为人们避免危机提供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发展、蔓延的过程看,未来我国要想避免类似的危机发生,至少应处理好如下四大关系: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实体经济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通过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媒介作用,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实体经济的发展总是循序渐进的,其波动性通常较小。但虚拟经济具有独立发展和自我膨胀的特点,因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就会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最终掉入经济泡沫破灭的深渊。因此,虚拟经济必须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依归。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其以互联网、金融服务以及房地产等为代表的虚拟产业的过度发展和过度依赖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美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并逐渐在美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与此同时,美国传统的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产业,因其在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利润率相对较低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在绿色经济逐步成为世界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大部分开始向外转移,由此导致美国产业逐步走向空心化、虚拟化。在美国现代产业构成中,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崛起,以及金融服务、旅游航空服务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美国产业的主体。而这些产业的特点是,因其成本低、赚钱快,极易诱发产业的泡沫性膨胀。因此,美国现代产业结构,虽然在某个时期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甚至出现经济繁荣景象(如克林顿时期),但从长远看,这种产业结构是有巨大缺陷的,这种缺陷集中体现在极易出现泡沫膨胀和由此带来的周期性波动。“9.11”事件爆发后,美国以航空运输为代表的服务业遭受严重打击,经济陷入严重低迷。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不得不通过连续降低利率以扩大货币供给。但这种宽松的货币供给,在缺乏实业投资的背景下,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领域,导致美国房地产业的严重泡沫,从而出现了经济的明显过热。为解决经济过热问题,美国又连续多次提高利率,最终导致房地产业遭受严重打击,银行呆坏账增多,通过连锁反应,使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爆发,并不断向世界各地蔓延,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低迷,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美国经济的复苏。
上述分析表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9.11”事件的爆发是导火索,而美国产业的过度虚化,是其深层根源。借鉴美国的教训,我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协调,要力求做到:一方面,要使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要使虚拟经济发展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金融自身的活力和风险问题越来越引世人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的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但金融创新必须以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限,如果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本真,为创新而创新,甚至为盈利而创新,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金融风险的累积,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纵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基于其金融创新的无限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委托代理关系链条无限拉长,道德风险层层累积,最终把金融推向旷日持久的危机深渊。美国通过不断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对次级债券层层打包,最终使投资者已很难看出所购买的金融产品的本质所在,因而也很难估计和判断其蕴藏的风险。应当看到,虽然这种风险在经济过热时期不易显现出来,但一旦遇到宏观经济环境出现逆转,这种风险就会迅速放大,并最终以危机的形式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具有明显的自我膨胀特点,对此如果不注重强化监管,就必然潜伏巨大的危机风险。当然,金融监管并非要遏制金融创新,而是要引导金融创新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正确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必须坚守的原则是:既要依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伴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为适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客观需求,适时适度地推进金融创新,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金融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避免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很好研究的大问题。
三、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的关系
伴随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特别是金融的适度对外开放,可以使一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金融资源,以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但在融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主动权,而不能被动地融入。尤其是在金融越来越成为西方霸权主义国家控制世界的杀手锏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开放更应慎之又慎。通过对外开放,在为本国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金融资源,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了便利,这极易诱发金融市场的动荡,乃至爆发金融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虽然美国也在经济上遭受重创,但世界经济因此遭受的损失更大。更为重要的是,许多迹象表明,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仅是西方一些金融资本家过度贪婪的结果,而且还是某些大金融资本家蓄谋已久的结果,甚至是西方大国在国际上实施金融霸权的又一杰作。他们通过制造金融危机,并借助世界金融一体化的通道向外转嫁金融危机;借助其本国货币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通过大量发行本国钞票有意识地向世界传播通货膨胀,扰乱世界金融经济秩序;甚至借金融危机之名,对他国金融问题横加指责,进而左右他国金融主权。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之危,是美国等西方大国之机。因此,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应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决不能为西方大国实施金融霸权搭桥垫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历次金融危机发展演化的过程看,金融的过快对外开放,进而失去金融控制权,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冰岛货币危机等历次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我们还要看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枢纽的特殊地位,决定了金融安全稳定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处理金融开放与金融自主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要在金融自主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循序渐进地对外开放。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的金融体系都能保持相对稳定,较好地支撑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在金融的改革和开放问题上,始终是自主的、谨慎的和循序渐进的。未来在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要确保我国的金融自主和金融安全,重点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要建立自己的金融评级机构,牢牢把握金融监控的主导权。二是要特别注意加强对外资和外债的监控,这是确保本国金融不被国际资本所控制,进而确保本国金融安全的关键所在。
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为了确保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转,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合理界定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二者间的活动边界。
一般而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起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但市场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以及对一些公共品的供给其调节的无效性,决定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发挥重要的监管、补充和宏观调控作用。同时,由于政府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决定了在特殊时期,其资源配置效率会很高。但在平时,政府如对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干预过多,又会导致效率下降、腐败丛生等。因此,要合理界定二者间的作用边界,确保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使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之间,形成优势互补,而不是相互掣肘。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转。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政府行为失范,出现时而缺位、时而越位的行为,必将引发市场的混乱。当前在我国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出现的土地财政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实质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越位。政府本来应当作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者,避免出现泡沫经济。然而,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决定了这些地方政府必然站到开发商一边。这也正是目前中央的房地产新政迟迟难以见效的根源所在。长此以往,不仅房价虚高、居民买房难的问题越来越难解决,而且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必将越吹越大,一旦这种泡沫突然破灭,对我国金融与经济安全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政府的财政安全问题也将面临挑战。对此,应引起有关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度警觉。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