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社会化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策略

2011-12-29 00:00:00杨梦秋陈同扬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3期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他们具有强烈的外出发展动机、较高的个人素质、复杂的择业观和较强的维权意识。缺乏归属感、职业发展支持少、生活和工作受到歧视是他们面临的普遍问题。重视人本关怀、改善薪酬管理制度、重视职业能力培训、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组织社会化视角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组织社会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户籍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与以往的农民工在价值取向、行为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大部分用工单位仍延续着使用对待上一代农民工的管理方式对待新生代农民工。因此,有必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特征展开分析,并由此提出更富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组织社会化指的是个体通过熟悉组织文化和氛围,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价值观来适应新组织的价值体系,内化组织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并有效融入组织的过程。组织社会化可以帮助新员工成功融入一个企业,使其组织附属感和承诺、工作满意度、角色清晰度、任务熟练度以及与企业价值观的匹配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由此,组织社会化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特征
   (一)外出发展动机
   如果说上一代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动机主要是获得比在农村务农更多的经济收益,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在较为优越的环境中长大,没有经历过缺衣少食的生活困扰,外出打工更多的则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据调查显示,56.9%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打工是为了多挣钱,但也有高达62.6%的人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奋斗,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希望在城市中学到更多的技能,希望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个人素质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相对较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09年,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农民工的比例在26%以上,其中,21—25岁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到31.1%,且这部分中有16—30%的人接受过就业培训。在信息获取能力方面,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所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如书籍、报刊、网络等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思想也比较开放和先进,对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三)择业观
   上一代农民工由于教育程度的限制,所从事的一般是建筑业、制造业、运输业等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工作要求简单淳朴,甚至只要有工作就做,拿到工资就行,对工作的附带要求也很低。而新生代农民工则不然,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增强,使得他们的择业表现出了较强的流动性和选择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职业时,还希望能学到技术、增长见识、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诉求基本的尊严,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
   (四)维权意识
   上一代农民工的工作耐受力比较强,任劳任怨,能够忍受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不惜透支身体健康来换取微薄的工资。但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当他们所期待的工作待遇或条件远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的情况下,他们不会委曲求全、无所作为,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如辞职、消极等行为)予以表达。
   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缺乏归属感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有着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尊重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摆脱非城市人口的身份,享受不到所谓的市民待遇。与城市人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无论是职业技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