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郑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2011-12-29 00:00:00史占勇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3期


   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标志,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市提出要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进一步发挥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龙头、重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工业是郑州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快郑州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对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郑州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现状
   (一)规模总量快速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96.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49.9%,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756.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828.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114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25.2%和27%,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汽车和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迅速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开始起步,铝及铝加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得到改造提升。至2010年底,以汽车、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非资源型产业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4.9%,比2005年底的28%提高了6.9个百分点。以煤电、耐材等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和高耗能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4%,比2005年底降低了7.3个百分点。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品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近年来,全市工业企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53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184个,市级159家。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95.4亿元,增长25.8%,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达到66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7.9%。
   (三)产业集聚初见成效,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3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完成工业增加值981.8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872.38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56.7%。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达到28个,比2006年增加22个。超百亿元产业集聚区18个,比2006年增加16个。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聚集在郑州高新区和郑州新区。食品工业主要集中在马寨食品工业园、三全——思念食品工业园、新郑台商投资区和中原食品工业园。纺织服装工业主要集中在郑州纺织产业园、新密曲梁服装工业园等。
   (四)企业实力显著提升,项目结构明显优化
   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仅有311户,没有超百亿元企业。到2010年,全市超亿元企业突破1300户,超百亿元企业达到7户,其中3户企业超过200亿元。河南中烟、郑煤集团、豫联集团、宇通集团等4家企业进入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项目投入累计超过3500亿元。富士康、海马汽车、格力电器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和战略新兴产业大项目增多,项目结构明显改善。
   (五)工业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对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节能监察,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步伐,依法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仅2006年,全市就关闭耐火材料企业504家。2007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7%,用水重复使用率达到78%。2009年、2010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9.92%、10.31%。“十一五”期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39.1%,超额完成到“十一五”末降低25%的目标任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首位度不高
   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郑州工业在全省的首位度明显偏低。2010年郑州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96.4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而同属中部省会的武汉市同一比重为33.9%,长沙市同一比重为32.2%,均是郑州的两倍。工业首位度偏低既是目前郑州在全省产业带动能力不足的表现,又直接制约下一步工业在中原经济区中产业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发挥。
   (二)工业结构层次偏低
   一是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重工业比重过高。2010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6.1万元,轻工业占22 %左右,重工业占78%左右,重工业在工业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二是资源性产业比重高,增长方式粗放。工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靠资源的消耗和投入。虽然资源性行业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较前些年有所下降,但六大资源性行业仍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三是工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和县域工业布局失衡,城区工业“空心化”问题突出。2010年,中牟、巩义、荥阳、新密、新郑、登封6县市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1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6.1%,中心城区只占23.9%。产业布局分散问题突出,同一产业多处布局,制约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
   (三)工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比较缺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201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60亿元,仅占全市GDP的1.48%,低于全国1.76%的水平,与南京、武汉等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应达到5%的国际标准相去甚远。2010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20户,共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21925名,平均每户企业拥有R&D人员8.1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343177万元,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95%。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创新平台,没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弱。二是产业链条短,带动能力不强。在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7家企业中,仅宇通客车公司具有一定的产业带动作用,其它6家大都属于资源型企业,综合带动作用不强。三是产品质量效益需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96.4亿元,占工业生产总值6794.4亿元的29.4%,工业增加值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平均水平(35%)和发达国家相比(40%)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加快郑州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
   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对转型升级的规划引导,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产业引导、产业扶持、产业管理等机制。制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相关政策,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基础性作用;在企业层面上,要引导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塑造工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础。
   (二)明确转型升级主攻方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发展。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轿车、大中型客车、中重型卡车和各类专用汽车,建设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及配套系统设备、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等装备制造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和信息服务,建设千亿级郑州电子电器城。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及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三是加快改造提升铝及铝加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延伸铝及铝加工、纺织服装、食品、能源等产业链条,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一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的机遇,发挥郑州区位、生产要素等优势,健全承接产业转移机制,以郑州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加强与国内外500强、大型央企和知名民营企业的战略合作,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层次,重点引进高端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项目,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工业升级同步推进。二是积极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调结构,高起点重点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努力破解土地供需矛盾,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原则,创新土地工地管理方式,确保省市重点项目、重大产业带动项目的用地需求。根据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积极谋划储备重大项目,抓好项目库建设。提高项目层次,加快推进全市重大工业项目进入国家、部委、省和央企“十二五”规划工作。加强项目管理,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竣工达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重大项目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工业转型升级的主体
   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继续推进扶优扶强工程建设,以进一步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超百亿元企业为重点,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依托品牌、资金等优势,进行兼并重组,加快规模扩张,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大中小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
   (五)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和合作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郑州都市区规划,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促进工业集聚,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全市产业集聚区科学规划,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创新型、开放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等产业集聚区创建。积极推进经开区国家级和高新区、巩义市产业集聚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的产业集聚区进入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进郑州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和汽车城、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型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千亿级食品工业基地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建设提供强力产业支撑。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强与中原集聚区其他城市的产业对接与合作。发挥郑州在中原经济区“米”字型重点开发带中心的区位优势,推进郑(州)汴(开封)一体化发展,加快郑汴新区发展,建设郑(州)洛(阳)工业走廊,加强郑州与洛阳、新乡、许昌、焦作等毗邻城市的产业对接和融合发展,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六)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推动郑州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培育自主创新主体。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自主创新载体,加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关键产业自主创新,围绕工业发展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工程和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资源整合配置等体制机制,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七)建设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郑州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切实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对工业体系、流程和模式再造。推进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等十个重点行业信息化改造,建设一批“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信息产业跨越工程、现代服务业带动工程、产业集聚区“两化融合”引导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电子商务扶持引导工程、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把郑州市建成“两化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和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两化融合”示范城市。
   (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推进工业生态化
  一是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可持续等工业发展新理念,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二是加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建设。通过电子、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带动作用,推广具有行业共性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实施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三是建设生态示范园区。加快辛店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循环产业链,形成多绿色制造业基地。按照产业生态链内在要求,科学筛选和确定入园企业和项目,完善水、电供应、资源能源有效利用和垃圾回收利用系统,使各企业之间形成闭环型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从生产源头上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实现区域的清洁生产。四是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政策,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和高污染产业发展,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史占勇,1963年生,河南濮阳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郑州市工信委主任、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和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