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外贸形势与2012年发展环境分析

2011-12-29 00:00:00荆茂
中国经贸导刊 2011年23期


   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前9个月进出口总额2.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6%。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超过3.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左右;贸易顺差1600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减少12%左右。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环境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要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三个方面,继续完善进出口支持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今年1—9月外贸运行情况及全年预计
   (一)基本情况
   1、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
   1—9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4.6%。其中出口1.3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7%;进口1.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7%。1—9月,累计外贸顺差1071亿美元,同比减少11.2%。其中,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逆差675.7亿美元,同比扩大85.6%。
   2、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1—9月,一般贸易进出口14157.5亿美元,同比增长31.7%;占进出口总额的52.9%,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9616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占进出口总额的35.9%,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
   3、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平稳
   1—9月,纺织品服装出口1861.3亿美元,同比增长24.2%;鞋类、箱包、家具、玩具、塑料制品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9.6%、37.1%、13.7%、8.9%和23.7%。从今年数据看,这些产品出口额增长更多地得益于出口价格的提升。1—9月,棉纱线、帽类出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24.5%和12.3%,出口均价同比分别上涨44.4%和43.7%;鞋、塑料制品出口数量同比分别增长3.5%和6.3%,出口均价同比分别上涨15.4%和16.4%。
   4、大宗商品和资源类商品进口均价明显上涨
   1—9月,谷物及谷物粉、大豆、食用植物油、棉花进口数量同比分别下降28.2%、6.1%、6.0%和9.7%,但进口均价同比分别上涨47.9%、30.6%、38.8%和65.1%。同期,钢材、合成橡胶、纺织用合成纤维、初级形状的塑料、未锻造铜及铜材、未锻造铝及铝材、氧化铝等资源类产品进口数量同比减少2.1—62.5%,但进口均价同比上涨14.2—37.1%。
   5、市场多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1—9月,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同比分别增长20.9%、17.0%和18.2%,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15.8%、12.2%和9.5%,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5、0.8和0.5个百分点。同期,我国与东盟、巴西、南非、俄罗斯双边贸易额同比分别增长26.4%、37.2%、88.2%和43.8%,分别占进出口总额的10.0%、2.3%、1.2%和2.2%,比重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1、0.2、0.4和0.3个百分点。
   (二)全年走势预计
   今年前9个月进出口同比增长24.6%,平均月进出口额为2975亿美元。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形势较为复杂,外需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币保持升值态势、贸易摩擦频发、国内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因素都对出口增长形成制约。从广交会的情况看,出口订单减少、外贸企业困难增加的趋势也更加明显。预计后3个月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速可能会出现下降,但全年预计仍能保持20%左右的增长。
   二、当前及明年外贸发展环境分析
   (一)不确定因素较多
   1、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
   全球经济活动减弱且进一步失衡,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蔓延,不仅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还加重了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外需不确定性增加。今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0.4%、0.1%,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和0.1%;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0.8%、0.2%,一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增长0.2%;日本经济分别下降0.9%、0.3%,个人消费支出分别下降0.6%、0.1%。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出放缓趋势,如进一步收紧经济政策应对通胀压力,经济增速将继续回落。二季度,巴西、印度、俄罗斯GDP同比增长分别为3.1%、7.7%和3.5%,增速较一季度降低了1.1、0.1和0.8个百分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发布《世界经济展望》称,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全球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增长率将从12.8%降至5.8%。
   2、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持续上升
   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抽样调查显示,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影响,医药外贸企业大多处于微利化经营的状态,约50%的企业利润率在5%以下,其中20%企业利润率仅为1%。考虑到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并没有明显减弱,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
   一是能源原材料成本。1—9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4%。其中,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5.1%,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2%,黑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3%;化工原料类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3%。二是劳动力成本。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18个地区上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据调研,年初以来机电行业一线劳动力成本上升10—20%,管理、市场、研发等在内的企业综合人员成本也呈上升态势。另外,在出口较为集中、加工贸易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熟练工人和技术工人紧缺,影响企业接单。三是融资成本。今年以来,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不少企业通过地下钱庄等其他渠道融资,但利息很高。人民银行5000家企业调查问卷显示,三季度企业贷款满意度指数为31.3%,比二季度下降1.8个百分点;预期下季贷款偏紧和借款利率偏高的企业分别占39.5%、50.6%,分别比二季度提高2.5、6.1个百分点。
   3、人民币升值加大出口压力
   按月平均汇率计算,自去年6月份我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至今,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7%,其中年内累计升值近4%。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走势仍将以升值为主。目前我国外贸出口主要以美元计价,人民币升值直接造成汇兑损失,压缩了企业利润,并且由于无法预估人民币升值幅度,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安排和出口。大型成套设备企业由于合同金额大、收汇周期长,受汇率变动影响最大,特别是其竞争对手是爱立信、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大型跨国企业,人民币升值导致与竞争对手的项目报价差距不断缩小,削弱行业的出口竞争力。
   4、贸易摩擦形势仍然严峻
   1—8月,我国共遭遇贸易摩擦救济调查案件42起,涉案金额2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和59%,但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强度依然不减,人民币汇率制度、自主创新政策、新能源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投资环境、市场准入等宏观经济问题渐成贸易摩擦热点。一方面,美欧频繁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8月,美国对我国发起337起,调查12起,同比增长50%。近期美国还就加严“双反”调查的系列新措施连续征求公众意见,推动加严与国有企业有关的规则,故意加重我国企业和政府的应诉举证负担。5月,欧盟对我国铜版纸“双反”案(对华首起“双反”案)做出征收4—12%的反补贴税和8—35%的反倾销税的终裁,并对原产自中国的钼丝和合成纤维毯发起反规避调查。另一方面,发展中大国对我国贸易摩擦有升温之势。阿根廷公开建议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建立集体对外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进口,并对五金产品、电子产品、纺织品、高档汽车等产品采取非自动进口许可等限制进口措施;墨西哥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三水阿莫西林开启“双反”调查,成为拉美地区针对中国产品的首起“双反”案件。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美欧等国向外转嫁危机的意图愈加明显,贸易摩擦政治化倾向不断抬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调整经济政策,保护和支持本国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的出口,我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目标。预计2012年贸易摩擦仍将处于高发期,我国应对形势将愈发错综复杂。
  
   此外,我国部分传统优势出口产品订单转移的趋势需要引起关注。近年来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而孟加拉国、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加工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产品在美欧日等传统市场份额逐步被挤占。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为47.1%,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同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3、0.2和0.3个百分点;在欧盟的市场份额为44%,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而同期印度和孟加拉国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3和1个百分点;在日本的市场份额为65.6%,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和泰国的份额分别提高0.6和0.3个百分点。
   (二)有利因素仍然存在
   1、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态势
   近期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和不利因素可能会拖慢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回升速度,却不太可能改变全球经济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温和增长,国际贸易也不会出现大幅滑落。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机构对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值分别达到3.6%、3.6%和4%,高于或与2011年增长率预测值持平。
   2、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良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性增强,同比分别增长24.9%、17%和22.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前景依然良好,2011年GDP增速为9.5%,2012年仍可达到9%的增长。
   3、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仍然较强
   全球贸易信息系统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大经济体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是欧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我国产品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市场份额分别为16.7%、17.1%和21.1%,其中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所占份额均在78%以上,皮革制品、旅行箱包、家具寝具、灯具等所占份额均在50%以上。同期,欧盟、美国和日本产品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分别为8.8%、6.9%和20%,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4、0.1和1.1个百分点。
   另外,国家重视和支持外贸发展,在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如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扩大至全国;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降低包括成品油在内的673种产品的进口暂定关税等。这些政策措施对外贸发展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复苏,但增长势头减弱,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国内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总体看,2012年外贸进出口增长态势不会发生逆转,但外部需求的疲软与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叠加在一起,将进一步挤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中小企业可能会面临更大困难。
   三、政策建议
   (一)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国内要素成本持续较快上涨,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很大压力。因此,保持外贸政策和贸易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稳定企业预期、促进外贸稳定发展非常必要。建议继续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尽量保持外贸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确需调整,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时机和力度,适当设置过渡期,便于企业做好应对和消化的准备。
   (二)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积极扩大进口。改变“奖出限进”、“宽出严进”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体系,完善进口关税、贴息、信贷等政策措施,增加先进技术、国内尚不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及元器件、节能环保产品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完善重要农产品进口调控机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
   优化出口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促进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带动成套设备、终端产品和工程服务的出口。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指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
   (三)主动应对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保持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金融产品开发,满足外向型企业资金避险需求。有序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拓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同时针对贸易风险、汇率风险不断加大的情况,加强监测分析,适时公开发布有关风险提示,减少企业出口风险和损失。
   (四)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优化外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带动相关产品出口。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和指导,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拓展国际市场。适当扩大海外能源资源投资规模,加大对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我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零配件和原材料出口。
   (五)统筹应对国际贸易摩擦
   坚决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制定差异化应对策略,重点做好美欧等双边贸易摩擦应对和WTO争端解决工作,利用世贸规则和法律法规合理合法保护国内产业,同时健全贸易摩擦监测和预警机制,对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给予一定支持。继续推动和拓展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争取通过对话和磋商解决贸易摩擦,为我国外贸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另外,在制定政策时高度重视与世贸组织规则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一致性问题,减少反补贴调查、301调查、世贸争端等贸易摩擦发生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