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缺失纠结当下中国

2011-12-29 00:00:00朴林
人民论坛 2011年23期


  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部分,有一句话跃然纸上:“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中央的认识,也是时代的呼唤。诚实守信本为中华传统文明之精要,也为世界各国普遍提倡之基本道德操守,但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却不得不坐下来认真思考当下中国之诚信问题。
  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更多的人在讲诚信。对于政治家而言,踏踏实实为人民做实事而不以权谋私是诚信;对于生意人而言,按时履行合同而无欺诈是诚信;对于教师而言,上课前一定到达教室门口是诚信,等等。另一方面,诚信正缺失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某些地方政府的诚信缺失,引发民众漫漫上访路;开发商的诚信缺失,导致纠纷不断;甚至,由于被救助者诚信的缺失,使许多本欲施以援手者处于矛盾之中而驻足不前,等等。两者并存是诚信的现状,虽绝非一团漆黑,却也着实堪忧。诚信正拷问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操守,诚信正影响着中国经济政治生态,诚信正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
  诚信何以缺失若此?任何国家民族的思想意识都鲜明地打着时代的烙印,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正是影响中国现实诚信的大背景、大气候。
  在市场经济催发的利益诱导下、在中外各种思潮的激荡互动下、在诚信价值理念倡导不力下、在对失信行为追究乏力下,人们往往陷入义与利的纠结之中。重信而轻利者有之,见小利而忘信义者有之,慷慨取义者有之,徘徊游移者有之,冷眼观望者有之。各尊其道、各申其理、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失信者中,也存在着失信情况与程度的差异。小商贩的缺斤少两与某些实权者以人民生命为代价的图谋同为失信,却不可同日而语。对前者,人们往往考虑到他们仅为基本的衣食住行,而多了一份悲悯和姑息;对后者,人们往往嫉恶如仇,欲严惩而后快。这体现了诚信的民心民意,也恰恰反映了诚信不失为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人民呼唤诚信、追求诚信的心气也正是打造诚信文化之根基,有此则有信心与希望。
  环顾古今,有诚信之风的国家民族并不鲜见,构建诚信文化,应有信心。行于当下,需要着力而为之:首先,打造诚信文化必须政府先行。其原因有二,一是政府要率先为全社会作出诚信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职能广泛渗透于社会,公民无处不感知政府之诚信与否,无处不仿效政府之形象,政府作为公权力的代表必须是诚信政府。二是政府担负着维护社会诚信的基本职责。要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要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落实这些责任,政府责无旁贷。
  当然,诚信社会构筑并不仅仅是政府责任,而需要全体公民的努力。欲享有诚信之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常存诚信之念,常怀律己之心。重要的是,在利信取舍之间必须有所把持。否则,必然陷入要求他人诚信,而自身不讲诚信的矛盾泥潭。同时,每个公民都应自觉成为诚信思想的传播者,以一己之力助诚信塑造,此力虽绵软却悠长,虽微小却巨大。同时,诚信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意识离不开宣传教育,从家庭和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社会思想传播到行业道德宣传,都要突出诚信要求、树立诚信理念。
  另外,不能把诚信仅仅作为道德文化问题,而必须上升到法制层面。因为对于某些人而言,诚信教育几乎不起作用。为形成良好的诚信导向,必须让不讲诚信者付出必要的代价。这要求对公民的社会行为,有明确的法制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严密而强有力的责任追究机制。在这方面,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经验,强大的约束制度将使失信者受到惩罚,促进公民诚信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理念。
  今天,塑造诚信文化并非遥不可及,亦非一蹴而就,归根到底在于我们如何行动。
  (作者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教授)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