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启动实施“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计划利用3—5年时间,由县财政为每户符合条件的农牧民补贴5万元,其余资金按建筑成本价自筹,在县城和位于217国道旁的和什托洛盖镇共建“安居富民”楼房4000余套,使1984年以前在自治县有农村户籍的所有农牧民在县城或和什托洛盖镇拥有一套楼房,真正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转变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力争使农牧民率先步入小康社会。2010年初,一期600套“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在县城与和什托洛盖镇开工建设。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入5040万元,楼房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2011年6月份农牧民即可入住。“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实施以后,农牧民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报名交款的农牧民近4000户。按照自治县整体规划,决定2011年—2013年每年新建安居富民楼1200套。
和布克赛尔县是一个传统畜牧业大县,全县总人口5.7万人(包括兵团6000人),其中,农牧民人口2.7万人,85%以上的农牧民主要从事游牧生产。近几年来,自治县虽然加大了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一些配套设施,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牧区水利、道路等设施的制约,绝大多数牧民仍然没有摆脱逐水草而放牧的游牧生活。同时,自1984年土地、草场承包到户以来,随着近30年来人口的自然增长,原来一个家庭使用的土地、草场,现在大多数变成了2—3个家庭使用。由于增人未增土地、草场,牲畜数量在急剧上升,过度放牧造成草场大面积退化,草畜矛盾日益凸显,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一直徘徊在4000元左右。如果不把这部分牧民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仍然围着那有限的、而且不断恶化的草场做文章,人均占有的生产资料将会越来越少,草场也得不到休养生息,广大牧民增收的空间势必会越来越小。如何让全县2万多农牧民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就摆上了县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正是在此背景下,和布克赛尔县启动实施 “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将安居富民楼房建设在城镇,一步到位,从根本上使农牧民向城镇居民和产业工人身份转变,为早日实现小康打下基础。
在推进“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中,和布克赛尔县主要抓了如下三个关键点:一是科学合理规划。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套”和“10年、20年不落后”的要求,自治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效能、节约土地、布局合理的原则,高标准规划设计,将“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统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在建设风格上突出蒙元文化特色,确保20年不落后,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目标。
二是严格身份审核。为使自治县各族农牧民群众充分享受自治县改革发展的成果,使财政阳光最大限度地普惠广大农牧民群众,按照“分期分批、公开公正、自愿申请、合理有序”原则,首先为1984年以前在自治县乡(镇)场分有土地或草场、并且至今仍在本县居住的农牧民建设安居富民楼房。
三是资金保障到位。为保证“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资金及时到位,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农牧民自筹比例,我们采取“政府补贴、农牧民自筹”的形式,由县财政为每户符合条件的农牧民补贴5万元。农牧民根据自己家庭实际情况,自愿选择70至120平方米不等的户型面积,每户只需自筹4—10万元左右就可以在县城或和什托洛盖镇拥有一套楼房。
实施“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不仅有利于农牧民思想观念的大更新,还有利于率先实现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减少重复投资,还有利于推动农牧业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还有利于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通过实施“安居富民”楼建设工程,和布克赛尔县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18年,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所有指标达到小康标准,率先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真正实现农牧民生活环境城镇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活水平小康化的目标。
(作者为中共和布克赛尔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