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解决“垃圾大战”

2011-12-29 00:00:00贺梦禹
世界博览 2011年11期


  同是中国人,同样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为何中国台湾的垃圾分类处理就做得那么好?
  台北时间晚上六点,台北大安区成功国宅附近的路上,许多居民已经在此聚集。他们身边,是放着装满厨余垃圾的大桶、捆好的废纸、牛奶包、塑料瓶还有用专用垃圾袋装好的无法再利用的垃圾。不一会儿,在《少女的祈祷》的音乐声中,台北市环境保护局的一辆垃圾车和两辆资源回收车顺序到来,居民们将垃圾分门别类地投进垃圾车背后的注明了垃圾种类的大斗里。有不明白的人会向工作人员询问自己手中的垃圾属于哪一个种类,还有许多住得远些的居民骑着机车、驾着汽车赶来扔垃圾——毕竟过了这个时间,就只能等到明晚了。待垃圾收毕,工作人员将地面打扫干净后继续赶往下一个站点。
  夜晚居民扔垃圾的场面也算得上是台北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北京来参加这次环保活动的白静一边用相机记录着影像,一边心中感叹道。垃圾不落地
  在北京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工作的白静因为职业原因,每天都关注一些环保方面的网站和信息。她偶然加了由利乐中国公司创办的倡导垃圾分类和环保生活的“垃圾学院”微博,报名参加了微博所组织的垃圾分类在线小课程,竟意外地获得了该公司组织的考察台湾垃圾分类情况的机会。
  在台湾的5天中,垃圾学院的“学员”们参加了介绍台湾垃圾分类实施历程和日本、德国、巴西等国垃圾分类处理成功经验的讲座,参观了北投垃圾焚烧场,并且亲身观看了台北居民是如何分类处理垃圾、扔垃圾的,全方位地了解了台湾的垃圾分类处理情况。
  走在台湾著名的士林夜市上Ej8Z1YYu7p6Vfffo7rwcFA==,白静就已经注意到,这个满是小吃摊的热闹夜市跟自己印象中惯常出现的满地垃圾的夜市很不一样:路边很少看到垃圾桶,但是地上却很干净,没有人四处乱扔垃圾。同行的台湾导游颇为得意地给出了答案:“这是马英九在任台北市长时的一大政绩工程,名字叫做‘垃圾不落地’。”
  所谓“垃圾不落地”,就是说台北市街头不设垃圾桶,而改为垃圾车定时定点回收,市民需将垃圾按可回收、厨余和不可回收的标准分类,拿到垃圾车旁边接受检查,按类别投放。不可回收垃圾须用专用垃圾袋,垃圾处理费随袋征收,垃圾越多,花钱也越多。
  万事开头难,台湾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时候,也有些寸步难行。经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垃圾大战”乱象,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才做到今天这个样子的。
  1997年,台北市开始实施“垃圾不落地”及“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20”,规定市民必须将垃圾直接交给垃圾车收运,采取定时、定点、定线清运垃圾方式,方便市民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与“垃圾清运”一次完成。2000年,台北市开始全面实施垃圾费随袋征收,实施后,台北市生活垃圾量已减少了65%;资源回收率也提高了44%,市民垃圾费负担也由1999年的每户每月144元新台币减至51元。
  环保署制作了教授垃圾分类知识的短片在电视、公共场所的视频上播放,不管是针对最常与垃圾打交道也最容易抱怨的家庭主妇的简单明了的短片,还是针对儿童的可爱动画,都令人印象深刻。而“师奶杀手”马英九也亲自出马录制公益广告宣传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令广大主妇“粉丝”纷纷响应这一号召。
  而针对没有依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人,市政府也绝不手软,会开出1200~6000元新台币(1元新台币约合0.21元人民币)罚单,检举奖金则为罚款的20%;针对伪造专用垃圾袋者,除可以罚款新台币1000万元外,并可处2~7年徒刑;贩卖伪造垃圾袋者,除可以罚款新台币3万~10万元外,可处1~7年徒刑;检举伪袋制造的民众最高奖金为新台币50万元。
  垃圾分类的实惠和惩罚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市民又怎么会不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这个大事业里来呢?
  垃圾焚烧也放心
  “那就是北投垃圾焚化场的烟囱,现在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观光景点。上面有一部透明的电梯,可以直通烟囱顶上的观景台和旋转餐厅,还能看到台北市景。”白静指着照片中像彩色城堡塔楼一样的建筑物告诉记者。照片上这个台湾最大的垃圾焚化场看上去显得非常整洁干净,没有烟雾也没有异味,处处绿化得很好,厂区内还有了健身中心等娱乐休闲设施。白静参观的时候,通过厚厚的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处理垃圾的巨型钢爪。一切看起来都是干净、透明的,跟令人谈虎色变的垃圾焚烧厂完全两码事。
  “之前台湾的不可回收垃圾的处理主要是以填埋为主。可是后来大家都很担心岛这么小,都被垃圾填满了怎么办啊?”北投焚烧厂的一位元老级的经理一边展示一组数据,一边向来此参观的学员们介绍着北投焚烧厂的历史,
  “所以后来就渐渐地形成了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方式,当然已经有人提出要停建垃圾焚烧厂,实现‘零废弃’,那是未来的目标了。”
  台湾的垃圾焚烧厂大多数是由日商负责建造的,而专利炉床多为欧洲或日本的产品。这套设备虽然耗资巨大,却能实现臭气不外泄、并最大限度地将二恶英和粉尘颗粒等有害物质控制在排放标准以下。不过,当初建设这家台湾最大的垃圾焚烧处理厂时,也曾遭到选址周边住户的强烈反对。在当地社区居民代表和积极分子抗争和游说下,当地政府和台北市环保局倍感压力,因此,北投垃圾焚化厂率先成为全台湾第一家具有全程视频监测系统的垃圾焚化厂,让想参与监督的社区居民,在家就可以监控厂区是否有违规操作。而这后来也变成台湾所有垃圾焚化厂都要遵循的信息公开标准模式。
  北投地区为了弥补当地的居民,还为他们免去了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在周边开设的幼儿园所收取的费用要比其他地区的要低很多,提供免费的休闲健身中心、温水游泳池等,而且健身中心使用的建材都是垃圾焚烧后的废料经过处理后制成的环保材料。
  白静介绍说,在周边小区里都可以看到北投垃圾焚烧厂设立的电子板,每天通报焚烧厂的排放数据。因为担心居民不关注数据,焚烧厂还特意搞了一次有趣的小测验,在月底居民需要报税交税的时候,在电子板上打出了提醒交税的字幕。结果就有居民打电话来抱怨:
  “交税这种事人人都知道,你们就别再用排放信息板来通知了,这不是浪费资源吗?”通过这个测验证明:他们的信息还是天天有人看的。
  台湾的焚烧厂努力让附近的届民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安全的。这和北京几处垃圾处理厂鸵鸟式的回避政策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