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多由移民引入,融合各地特色,也自有一番庶民风味。真要了解台湾饮食文化,必须走入民间。传统市场中,还能找到真正台湾小吃,认识早期台湾移民社会的饮食样貌。
台湾人遵守古礼,商家属牙行工会,每逢初二、十六,都要“做牙”。弄一块五花上肉,煮熟后上供。平民百姓则多在中元节准备“牲礼”,超荐各种亡魂。祭祀既毕,切成薄片,沾酱而食,算是打牙祭,与《左传》中所说的“胙肉”散福,完全相符。
肉有上、下之分,西方人将牲口的上肉分成四个部位:背脊、肩胛、腹胁与后腿,有时加上里脊,除此之外,都属下肉。对农民而言,牛的用处不少,除了耕田,还得拉车、拉磨,终年辛劳。台湾农民因此不愿食用牛肉,市场自然也不贩卖。所以台湾吃食中,多以猪下肉为主要食材,简单而纯朴。
平民百姓吃不起上肉的,只能将就弄点猪头肉、猪肠、下水解馋,实质补充蛋白质。台湾民间小吃,多从这些下肉发展,卤肉饭,多为猪油、猪皮熬制,就是现成的例子。可有一样:猪肝算是补品,一般人买不到。妇女经后、产后,需要补充铁质,得先到肉案上预定,闽南语称为“吩咐oJf0TiAOF07obxKpL3h1Vw==”,肉贩才会给您留一小块;否则,不免向隅。说到此处,不免有人要问:大家都吃下肉,上肉哪去了?其实简单,大户、官署、公门,都是上肉的基本消费者。讨论饮食史时,提到的各式美食,都是上肉制成,鸿门宴中的彘肩,不就是上肉?
这种情况,自古即然。《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了,做屠户的岳父也只带得一副猪大肠、一瓶酒为贺,嘴巴里仍要嘟囔,说女儿嫁进范家“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没有钱固然吃不起肉,有钱的人,也未必舍得花钱买肉,《儒林外史》中另一位人物“家中有几亩薄田,夫妻四口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
古代衡量一个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往往以“吃肉”为标准。《左传》中,曹刿讨论政治人物的见识,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把人分为吃肉的跟吃不起肉的。一般人吃不起肉,更吃不起上肉,所以范进的丈人弄点猪肠子,也不算失礼。
中国民间许多谚语,很能反映出平民百姓对下肉的感情。批评官府要钱,叫“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说自己见多识广,也强调“没吃过猪肉,可见过猪跑路”。不过这句话可充满辛酸——养猪的人吃不起猪肉,吃肉的人,却很少见过猪跑路。一般小家小户的,吃不起上肉,能够整一个猪头,也算差强人意,所以猪头是民间美食第一。各地料理猪头的方法虽然不少,但不外乎炖、煮、酱、烧。闽南小吃中,猪头皮也是以酱汁卤过,待凉后切盘。连皮带油,也能一饱口腹之欲。至于肠、肚、肺、肾,莫不是叫人垂涎的美食。
西方人也类似,一般人家,把猪头、内脏,无论心、肝、肠、胃,都当成宝,都有料理之法。德国的“猪头冻”使用猪头、舌、心等,加上洋芹菜、香料,炖煮透烂以后,调味,再掺上食用胶;待凉后切块,类似虎皮冻。德国南部、法国、瑞士等地,将牛羊等的肚切成条状,做成“炖肚”。这种吃法,欧洲各地都有,要追溯起源,可以回到罗马时代。
大英各地也有食用牛肚的习惯,英格兰北部居民的“洋葱牛肚”,将牛肚与洋葱同炖而成;苏格兰的哈吉斯(Haggis),更为经典,将羊内脏切块,并同燕麦、香料,一起填进羊肚里,煮熟之后,切片食用,成为苏格兰的国宴名菜。
根据统计,近二十年来,欧洲人食用内脏的消费日降,说明欧洲人脱贫之后,饮食习惯也跟着改变。台湾人也对猪肝失去兴趣,猪肝价格低贱,是原本无法想象的。最近,小吃店逐渐为快餐餐厅取代,真要找台湾小吃并不容易。偶尔看到一两家小吃店,招牌上写着“黑白切”,不外乎猪头肉、猪脚、大肠之类,混切一盘,淋上酱汁,饰以姜丝、香菜,仍然叫人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