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福财,胡平波
(1.江西财经大学 a.校长办公室;b.信息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促进就业增长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卢福财1a,胡平波1b
(1.江西财经大学 a.校长办公室;b.信息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了探寻政策实施效应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8个主要因素,并把8个因素分为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提高政府决策效率等相应政策建议。
就业增长;政策效应;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为了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组合政策。政策效应现在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政策实施效应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么,在这次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重要因素在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应呢?这些因素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在处理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理论中,很多学者一致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是正相关。[1]奥肯法则就是专门描述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2]在研究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焦点。[3-4]我国很多学者对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了研究。王根贤(2009)论述了促进就业与GDP同步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问题。[5]李天栋和姜波克(2006)研究了增长与就业双重约束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问题。[6]对于本次金融危机下的政策效应问题,李占风等(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7]鲍银胜(2010) 对比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国所采取的与以往不同的政策问题。[8]陈强和王艳艳(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科技政策的平衡问题。[9]刘金全等(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取向的关系。[10]黄鹏和朱长胜(2009)分析了金融危机中期我国税收政策的取向问题。[11]但是,在危机背景下从实证角度专门探讨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文献不多,而进一步探讨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也较少。为此,本文在仔细研究以上文献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危机背景下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影响因素”问卷调查表,对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概括了影响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的8个因素,以及它们的影响程度,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对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首先,我们在相关文献和基于我国经济运行实际考察的基础上,考虑了政府政策制定与执行、产业内外等多方面的可能因素,设计了27个指标。其次,我们把设计好的包括27个指标的调查表发给我国从事相关经济研究的一些专家参考,他们为调查表的修改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并对指标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指标内容更符合实际。具体见表1。
表1 危机背景下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各种因素或指标在影响政策效应时,其影响程度表现是有差异的。另外,每个人在判断各个指标影响程度时也是有差异的。为了使得影响程度判断容易,又可以满足研究要求,我们把每一个指标影响的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非常明显、明显、一般、不明显、非常不明显,并分别用1、2、3、4、5等数字来表示。
考虑到危机背景下影响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因素及机理的复杂性,因此,不熟悉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士是很难把握的,为了研究的科学性,在选择调查对象时,我们要求:一要了解影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因素与危机蔓延过程,二要了解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主要问题与历程,三要了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冲击,四要了解国家为了应对危机所采取的一些主要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参加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的75位专家、江西财经大学EMBA等高级工商管理人士112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45名教师等进行了调查,共收到223份调查问卷,除去12份填写不全面的调查问卷以外,有效问卷共221份,有效率达到94.8%。另外,根据有效样本的工作单位分布来看,高校专家的比例很高,占到51.1%;按照职称分布来看,高校中级职称(大部分是博士或在读博士)的比例很高,占到41.2%;按照年龄分布来看,30岁~40岁的比例很高,占到46.6%。详细比例见表2。
表2 有效样本的单位、职称与年龄统计分布表
本文对27个指标调查数据进行了KMO和Bartlett’s测试,其中KMO为0.794,Bartlett’s球状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0.000)远远小于0.05,另外,各项指标的共同度比较大,绝大部分指标的共同度都在0.65以上,只有三个指标共同度在0.65以下,表明这些数据完全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另外,根据相关专家的建议,删除各主成分上的相关系数小于0.4,或者两个或以上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的指标。经过两次筛选分析,本文删除了3个指标,被删除的指标分别是“中央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现实优惠政策(X25)”、“地方政府配套中央投资的现实政策措施(X26)”、“我国人力资本增加的现状 (X27)”。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本文取了8个主成分,这8个主成分解释了总方差的72.339%(见表3),即对24个指标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39%,说明这8个主成分可以较好地概括24个指标的含义,也就是说24个指标基本上测量了危机背景下影响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效应因素的8个方面。因此,本文认为主成分分析基本上达到了简化指标变量的目的。
表3为各主成分的相关矩阵情况,并对8个主成分的含义做出解释。
表3 8个主成分及方差贡献分析表
根据表4各主成分的相关矩阵情况,对影响因素的8个主成分的含义做出解释。
主成分1主要有5个指标,它们分别是:各地方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状况(X1)、中央对政策执行的监督现实状况(X2)、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的经营方式(X3)、①中央政府的政务信息公开现状(X4)、各地方政府对各级政策执行的监督现状(X5)等,根据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5个指标与主成分关系很接近。因此,综合5个指标的内容,这个主成分代表“政策执行的透明度”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13.104%,为第一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2主要有4个指标,它们分别是:我国主要产业内部的结构现状(X6)、我国产业在东—中—西部的现实分布结构(X7)、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特定产业发展的现实优惠政策(X8)、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X9)等,根据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主成分的含义主要考虑前3个指标,因此,这个主成分代表“产业结构”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12.588%,为第二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3主要有4个指标,它们分别是:近两年我国企业投资规模现状(X10)、近两年我国政府投资规模现状(X11)、中央4万亿投资的现实走向(X12)、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现状(X13)等,根据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主成分的含义主要考虑前2个指标,因此,这个主成分代表“国内总需求(投资与消费)”方面的因素,占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11.013%,为第三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4主要有2个指标,它们分别是:我国企业技术研发投资规模现状(X14)、我国政府研究开发投入现状(X15)等,根据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这个主成分代表“(政府与企业)研发投入”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9.017%,为第4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5主要有2个指标,它们分别是:中央领导集体的决策现实(X6)、各地方领导决策的整体效果现实(X7)等,这个主成分代表“政府决策效率”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8.508%,为第5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6主要有3个指标,它们分别是:外资企业投资规模(X18)、我国民营企业经营方式(X19)、我国人力资本存量(X20)等,根据与主成分的相关程度,主成分的含义主要考虑前2个指标,因此,这个主成分代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7.363%,为第6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7主要有2个指标,它们分别是:近两年我国外贸进口额状况(X21)、近两年我国外贸出口额状况(X22)等,这个主成分代表“我国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5.608%,为第7大影响因素。
主成分8主要有2个指标,它们分别是: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现状(X23)、我国市场机制作用的现实状况(X24)等,这个主成分代表“经济运行制度”方面的因素,它占到24个指标总体影响力的5.138%,为第8大影响因素。
表4 斜交旋转后主成分与各指标的相关矩阵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政策实施效应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由于本文所调查的样本对象是对我国经济政策具有一定认识的专家、教师与科研人员,因此笔者认为调查分析结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策实施效应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因素之间关系的分类,我们把8个主成分分为两大类,即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其中政策因素包括政策透明度(V1)、政府决策效率(V2),经济层面的因素包括产业结构(V3)、国内总需求(V4)、研发投入(V5)、非国有经济(V6)、我国进出口贸易(V7)、经济运行制度(V8)。显然,在危机背景下,为了促进与巩固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任务的双重目标,政策因素是通过经济因素来起作用的。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对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以便更加清楚政策因素在多大程度上通过经济因素作用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稳定。
首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分析,V1与V3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409,说明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与产业结构有较大的相关性(见表5)。
表5 8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但是以上的相关系数表还不能够从整体上反映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关联性,需要进一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第一典型相关系数为0.636,第二典型相关系数为0.433,都高于0.409,且Bartlett的检验发现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01,因此,政策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转化为研究第一典型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二典型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其中,来自政策因素的第一变量是:
从变量的系数看,基本上代表了“政策透明度”这个因素,来自经济因素的第一变量是:
从变量的结构看,“产业结构”与“研发投入”变量的系数较大,因此说明“政策透明度”对“产业结构”与“研发投入”影响较大,另外对“国内总需求”的影响也比较明显(见图1)。
图1 第一对典型变量的典型结构图
来自政策因素的第二变量是:
从变量的结构看,基本上代表了“政府决策效率”这个因素,来自经济因素的第二变量是:
从变量的结构看,“非国有经济发展”变量系数非常大,为0.71,然后是“进出口贸易”、“经济运行制度”与“国内总需求”变量,而“研发投入”系数为-0.4。说明政府的决策效率对非国有经济的影响非常明显,对进出口贸易、经济运行制度、国内总需求的影响非常明显。另外,政府的决策效率会降低技术研发投入,这可能是由我国目前研发投入效率不高的因素决定的,即存在一些研发投入的泡沫问题,这样,政府决策效率提高就会挤压泡沫(见图2)。
图2 第二对典型变量的典型结构图
从两个组典型变量对原始变量组整体的变差解释程度上看,来自政策的第一个典型变量M1对政策变量组内的变差可以解释50%,第二个典型变量M2对政策变量组内的变差可以解释51%;来自经济层面的第一个典型变量N1对经济变量组内的变差可以解释27%,第二个典型变量N2对经济变量组内的变差可以解释18%;来自政策的第一个典型变量M1对经济变量组内的变差可以解释27%,第二个典型变量M2对经济变量组内的变差可以解释14%。从中可以看出,来自政策的第一个典型变量M1无论是对政策变量组内变差还是对经济变量组内变差都具有解释力。来自政策的第二个典型变量M2对政策变量组内变差具有解释力,但对经济变量组内变差的解释力不够。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对经济因素的传导关系非常复杂;二是本文的数据是很多专家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得出的,因此数据本身的一致性问题难以保证。但是从总体来说,本文的分析结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了统计检验。
从我国政策的总体效应来说,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保持经济增长的调控目标基本达到,2008年经济增长率为9%,2009年为8.7%,2010年为10.3%,这些说明政府重视经济增长,决策有力,增长政策执行得力。从就业效应来说,政策效果也比较明显,国家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基本稳定了全国就业形势。从促进政策效应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政府决策目标特别重视控制国家的经济局面,关注短期的经济波动问题,在国际贸易受到冲击的条件下,力求拓展新的贸易机会,同时采取各种扩大内需的政策,力争保持经济增长与就业的稳定。
但是,在国内外危机的压力下,由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也非常明显。这是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视角来分析,还有一些经济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需求不足问题。在政府保持很大的资源控制能力、资源配置权力的现状下,在“国退民进”疑虑下,在国民希望进一步完善分配体制改革的期待中,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国内需求不足问题,是关系到长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将来战胜更大经济危机冲击的实力基础。因此,从这些已经取得的政策成效中,还需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进一步改善政府资源配置效率。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不仅可以让公众看到政府在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上的信心与思路,还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资源粗放式配置现象,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本文的结论表明,政策执行透明度对我国产业结构与创新研发投入、国内需求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政府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内需的提高。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一方面需要政府与民众之间有系统、科学、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对政策实施前、中、后的系列评估等进行互动沟通;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程度上引入监督措施,包括对中央国有企业经营的监督。
2.提高政府决策效率,进一步拓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一方面,在短期内国家需要采取谨慎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治理由于货币超发带来的通胀问题,但是,如果货币政策紧缩力度不足,就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如果紧缩的力度过强,又会造成市场的崩溃或者其他问题。因此,科学且谨慎是这次决策效率的基础。另一方面,从长期来说,政府决策效率对我国经济结构升级与发展变化、市场机制健康运行等具有长期的影响力,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导向。本文结论表明,政策效率对外商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的走向影响非常明显,对国内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波动性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力,并对经济运行制度带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依赖于经济运行的市场制度保障,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部分。
3.合理规划政府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制度,提升国家产业发展水平。在危机的冲击下,低端产业抵御危机的能力较小,是造成就业与经济增长困境的产业根源。要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就要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降低低端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产业向高端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因此,形成一个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国家创新体系非常必要。政府的决策效率是研发资源投入效率的基础,政策的透明度是企业研发投入的环境信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要求,如果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发展就很难摆脱各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破坏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4.调整投资与国际贸易发展策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消费需求比重。投资、出口与居民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国内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在危机的冲击下,首先是对国际贸易的冲击,如果国内居民消费规模比例小,那么依靠投资拉动就业与增长的政策空间就很小,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对于我国经济复苏,乃至长期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改变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与水平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
5.进一步提高国家政策决策效率,给非国有经济发展释放更大的空间。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伴发展,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尤其是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对稳定并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也是促进国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要求。
6.通过调整政府决策方式,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不断探索政府决策与市场机制作用边界,是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机制作用的前提与基础,是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政策调控基础,也是危机冲击下经济快速恢复的重要条件。
注 释:
①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执行状况,甚至是国家政策执行的直接体现。
[1][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2-44.
[2][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456.
[3]欧阳煌.论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J].财政研究,2005,(6):9-11.
[4]Friedman,M.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ey[J].Ameriean Eeonomic Review,1968,(3):1-17.
[5]王根贤.促进就业与GDP同步增长的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思考[J].当代财经,2009,(9):34-38.
[6]李天栋,姜波克.增长与就业双重约束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J].上海金融,2006, (8):4-8.
[7]李占风,涂占新,陈 妤.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0,(9):75-80.
[8]鲍银胜.亚洲金融危机与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不同背景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比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0):32-37.
[9]陈 强,王艳艳.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科技政策的平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28-32.
[10]刘金全,隋建利,闰 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与经济政策取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9,(8):37-46.
[11]黄 鹏,朱长胜.金融危机中期对我国税收政策的思考[J].经济管理,2009,(11):170-174.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China’s Polici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LU Fu-cai,HU Ping-bo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sub-prime crisis in 2008,The Government of China adop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growth,which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correlations of the effect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paper conduct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xtract eight principal factors;then by dividing the eight factors into two categories:the policy factors and economic factors,it conduct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Finally,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government policy making.
employment and growth;policy effects;affecting factor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责任编校:沐 梓
F241.4
A
1005-0892(2011)06-0005-09
2011-03-05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促进就业与增长政策的效应研究——基于产业发展的视角” (09YJA790093)
卢福财,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制度与企业发展研究;胡平波,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组织理论、数量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