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艳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吕新艳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长春,130022)
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分析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实际,提出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措施,即教育先行、指导务实、服务到位、心理辅导。
毕业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同样受到波及,企业破产、减员,就业岗位减少,大学生就业进人了真正的寒冬。因此,面对困境,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关注[1],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感到焦虑、自卑的人数比例分别为24.8%、17.8%[2]。毕业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不仅容易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对现代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测试对象: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部分学生。
测试时间:2011年3月4日——3月18日
测量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 self-rating scale)采用五等级评分方法,即1=从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过去一周以来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SCL-90共有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根据中国正常成年人的常模,该测验总分超过200分表示个体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超过250分表示个体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单项因子2<=T<3表示个体有轻度不适应症状;T>=3表示个体有中度以上不适应症状,以此作为判断个体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UPI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问卷,计算规则是将测伪题以外的其它56个题的得分求总和,UPI总分最高为56分,最低为0分。根据标准将学生分成三类:A类:各类神经症,有精神分裂症倾向、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学习者,这类学生可立即预约下次咨询时间,每周或隔周面谈一次,直至症状减轻。B类: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等。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对他们提供帮助的同时告诉他们有问题时,随时咨询。其余为C类,对他们通过面谈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他们的症状暂时不明显或已经解决,以后出现症状,知道咨询机构可以提供帮助。
测试方式:抽样调查,采用心海心理测评系统,通过网络进行。
统计分析:共计420名学生完成了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340名学生完成了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评,涉及长春理工大学工、理、文、经、管、法等各个专业。
表1 2007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从表1可以看出,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学生大约有15.2%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惑,其中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约占6.19%。
从表2可以看出,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学生各项因子得分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与常模相比,总分略有上升,各因子得分人际关系、敌对因子得分较低,其它各项因子得分较高。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有三类筛选标准,其中对第8,16,25,26题的选择是筛选一类、二类学生的重要参考标准。学生对这四道题的回答情况见表3。
表2 2007级学生各因子项目得分情况
表3 UPI重要题目的选择情况
表3表明,从学生对8,16,25,26题的选择来看,2007级学生存在此类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此类学生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正常区间(30%-40%)。有15.2%左右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惑,其中中度及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约6.19%。
第二,心理状况各项因子得分有所分化。以人际关系、敌对因子分最低,而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得分较高,由此可见,毕业生对找工作或者即将要走向社会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
第三,重点关注存在危机状况的学生。学生中的一类个体比例:“常常失眠”的占10.88%;“想轻生”的占3.53%;“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的占9.71%。可见,部分学生在毕业前的不稳定心态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积极关注和疏导。
针对长春理工大学2007级毕业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教育先行,加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社会的认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的自我意识、健康的竞争理念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正确认识自我;另一方面加强对就业形势的认知和对就业政策的认知,尤其是本轮金融危机过后,社会各行业所受影响及与相关专业关系的分析,要让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没有达到绝对困难的程度,避免毕业生出现茫然失措、盲目乐观或自暴自弃等问题。此外,参与求职既是竞争的过程,也是增强自我认知、自我分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求职失败是很自然的事情,面对失败,首先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心态和目标,重新鼓足勇气,积极参与各种求职机会。
第二,指导务实,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止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及时考虑到学生求职就业时的需求,更要在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方面,培养学生交际、沟通、竞争与合作等等方面的技巧和技能,不要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相等的条件下,由于求职方式输在就业门槛外面。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更新就业观念;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志向、能力特长等方面有客观正确评估,做好求职技能、实践活动能力、团结协作与人际沟通等能力的提高。
第三,服务到位,积极开拓用人市场和扩大实习基地。一方面健全就业市场,配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加强职业咨询,多渠道多方式收集就业信息,加大就业信息的宣传力度,完善学校的信息网络和沟通平台,能及时有效地确保用人信息发送给学生;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并结合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和转化,同时扩大毕业生的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加强就业市场的拓展,每年定期走访全国各省市与学生专业相关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长期合作伙伴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做巡回报告,让学生足不出校即可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调整自己的个人发展规划。
第四,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减缓学生就业压力和焦虑。据官方统计数字表明,每年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约为70%,虽然国家以及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但仍有 30%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如愿找到相应的工作,加上自去年以来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峻形势,大学生们普遍产生了三种心理障碍:认知障碍、情绪障碍、人际交往障碍[3]。加强毕业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学校网站、广播站、报纸等媒介,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一方面通过心理测试与训练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并形成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个案访谈、团体咨询等方法研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指导其增强就业能力,适当减轻毕业生的心理压力。注重加强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制建设,特别是毕业前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恋爱失败和学业不合格未取得毕业证的学生群体,应加大关注力度,加强毕业班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督导,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对心理危机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让所有学生健康快乐地结束大学生活。
[1] 郝建华,潘浩,李虎勇.浅析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09(9):123.
[2] 李玉运,贾治辉.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2):62-63.
[3] 孟卧杰.金融危机下反思高校毕业生心理疏导的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7/8):80-82.
G449
A
吕新艳(1979-),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